中国白酒具有悠久历史,要去追寻白酒的发展历史,则离不开古窖池的发掘与研究。河北省保定市的刘伶醉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刘伶醉”)始创于公元1126年金元时期的(润泉涌)烧锅,至今已连续酿酒近千年,是中国最早的蒸馏酒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对白酒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滴水成酒而酒至醇至美,刘伶醉之所以能名满天下,古窖池功莫大焉。当《华夏酒报》记者走进车间内,就被那一排排静静的躺在那里的窖池深深地吸引着。近千年来,沧海桑田,但老窖生生不息,滋生繁衍,酝酿成长,使得人们在900余年之后,还能有幸领略到它发自历史深处的阵阵幽香。
因“刘伶醉古烧锅遗址”历史悠久,于2001年被评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国家食品协会评定为中国食品文化遗产,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15日刘伶醉烧锅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单。
2005年4月,刘伶醉为补充申报国保单位资料,由国家著名考古专家和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对该处探方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不同时期文化层以及灶、房基、路等重要遗址。难得的是当时并未故意选址,只是因为这里是个空地方,随意发掘便有了重要发现。结合1997年发掘的古发酵池、古井,出土的矮足杯、高足杯、四系罐、鸡腿瓶等文物构成了金元时期具有我国北方特色的典型烧锅遗址。该遗址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白酒酿造文化遗存,具有相当重要的考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对研究蒸馏酒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遗址的土层可以分为表土层、民国时期、清代中晚期、清代早期、明代晚期、明代早中期、元代、金代,由此可以看出,刘伶醉烧锅遗址已有近千年历史。
在“刘伶醉古烧锅遗址”老厂区中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发酵池有281个,建于民国初年的发酵池有292个,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自金元时期以来开始连续使用至今的16个国宝窖池,这也是中国已知历史最久的古发酵池,并且在这16个国宝窖池周围陆续造的酒发酵池有149个,而在这149个发酵池中时间最短的也有200余年历史了,这些发酵池长1.3~1.7米,宽3.3~4.0米,深1.8~2.0米之间,并且窖池的四壁和底部,都挂有很厚的窖泥。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对窖泥进行化验,在数百种菌群中发现有两株菌种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尤其对刘伶醉酿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发酵池自建造以来一直连续使用至今,有的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经考古发掘发现古代建造、使用、修葺的痕迹十分明显,为目前我国历史最早的白酒发酵池,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科研价值,为中国白酒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佐证。
延续使用,见证白酒千年历史
自金元时期一直在延续使用至现在的16个古窖池四壁皆为泥质,由于没有间断使用,微生物菌群极为丰富,所产的白酒酒体浓厚,绵甜醇和,余香悠长。这种古窖池产酒的优质率可以达到90%,远远高于普通窖池。
自金元时期到现在,刘伶醉的古窖池成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使用上千年的窖池群。
《华夏酒报》记者在参观车间内古窖池的过程中发现,现存古发酵池为两排,窖池都被严密覆盖。窖池内的粮食借助窖池内微生物作用正在发酵,完成发酵过程平均需要75天左右的时间,作为酿造生产的主要发酵场所,窖池的活力大小、能力强弱对酒质风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伶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年为进一步确定发酵池的肇造建年代,文物部门对正在使用的发酵池进行了解剖发掘,发现发酵池自上而下的垒砌方法有两条明显的分界线,将发酵池分割为三层,特别是二三层之间,有3厘米厚的白灰层相隔,砖层下为黑色泥浆,土质细腻,经铲探厚达120厘米,应为长期发酵所致,经观察垒砌发酵池所用的青砖,规格与当地金元时期所用青砖相似。
历史悠久的窖池群也为这一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环境,经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取窖池样进行菌种分离试验发现,窖池内自然驯化和附集了数百种微生物菌群。其中有两种是目前世界各地没有发现的。而他们正是刘伶醉酒品质高贵的保证,更是千年酒文化传承的见证。
除了历史悠久的窖池之外,刘伶醉酒继承当地有名的“千日酒”酿造工艺,又经过近千年的日臻完善,早已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酿酒工艺,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又可概括为“泥窖固态发酵、续糟配料、混蒸混烧、老五甑工艺、多粮酿造”。
千年形成的独特的酿造工艺,造就了那无所不在却又难觅踪影的酿酒精灵——微生物群,他们也是酿酒的关键。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刘伶醉,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典范,不仅传承了近两千年的手工酿酒技艺,更完整保留了千年未曾改变的老味道,是见证中国白酒历史的活化石。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