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这条集盐运文化、红色文化及白酒文化于一身的河仍在磅礴流淌,续写传奇。在四川省古蔺县的二郎镇上,一个传承红色文化和酱香传统技艺的企业——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强势崛起。它与国酒茅台毗邻,与中国名酒郎酒唇齿相依,共享“美酒河”得天独厚的酿酒地理资源。
近期,华夏酒报、 全媒体记者组成的“寻找中国最美酒厂”大型记者采访团走进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探访这家具有浓郁红色文化的白酒企业。
红军杯酒业前身为1980年成立的镇办企业郎渡酒厂,1999年经现任董事长代晓荣接手,2001年更名为赤渡酒厂,2007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制,组建为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至今,红军杯酒业占地面积约400亩,年产酱酒能力达1万吨,储存容量近3万吨。“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红军杯酒业始终坚持生产优质酱酒。目前,公司有2万吨优质酱酒库存,1-7轮次酒分别储存,几十种不同年份有个性和特征调味酒,由中国白酒大师技术把关。”是一家大型的酒类民营企业。红军杯酒业负责人对《华夏酒报》记者说。
红军杯酒业依托赤水河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优质水源,地处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中国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畔,位于东经105.79°北纬28.03°,平均海拔540米。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6℃,年降雨量700-760㎜,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环境聚集了大量的有益生物群落资源,是酱酒生产的核心腹地。利用泸州酒这一地理标志,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建设成一个以酱酒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非公有制企业,是四川省小巨人企业,四川优质白酒重点生产企业。
红军杯以纪念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重走长征路,打造中国红色文化酒为产品宣传理念,弘扬红军精神为主题,推出了酱香型“赤渡”牌、红赤渡1935、红赤渡、赤渡系列等上百类产品。
红军杯酒业生产的酱香型“赤渡”牌系列产品以优质美酒河水、小麦、糯红粮为主要原料,经过两次投粮,加曲,连续发酵,七次取酒,储存三年以上精心勾兑而成,以其“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风格独占鳌头。素有“一滴甘露入口,千粒珍珠滚下喉”之妙,在四川同类型同档次白酒产品中有较高的声誉。
发扬传统工艺特色,红军杯以生产“老百姓喝得起的好酒”为理念,做“放心酒、良心酒、质量酒”,打造品牌、宣传口碑实现在酒类企业中发挥正面力量。不断完善和丰富红军杯酒业产品路线,抢占中低端白酒市场,展现酱酒喝出健康来的优势。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才是站稳市场的根基。
代晓荣表示,白酒行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红军杯酒业坚持发展中低端白酒市场,在加大力度塑造品牌文化,加大品牌营销,增强品牌宣传投入,不断开拓省内外市场,加大销售力度,壮大营销队伍。销售已遍布全国各地。尤其在江苏宜兴市推出了红酱系列产品;河南漯河市设立了华中运营中心,推出了红一渡、红二渡、红三渡、红四渡系列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眯。
公司专业生产酱香型原浆酒长达40余年,现有职工1000余人,拥有国家级酿造技术团队和专业酒体设计团队,在质量管理、制曲、酿造、酒体设计、储存、销售等方面培养了大量专业型技术人才。现有中国白酒大师1人、省级白酒评委6人、市级白酒评委和各级品酒师20人,酿造工程师2人、国家级酿造高级技师2人,从事管理、会计、检验及特种设备等技术人才200余人。
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市场的分析,逐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把工业旅游开发与酒业发展相结合,依托古蔺县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将公司“打造中国红色文化酒”的理念融合于一体的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以实现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的目的。近年来,公司牢固树立“销售是一线、销售是龙头”的思想,不断开拓省内外市场,加大销售力度,壮大营销队伍。
热枕欢迎全国各地投资商及商家前来考察调研,在酱酒领域中以各种形式合作、共谋发展,实现双赢。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