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问题
任何一款产品,都要有自己的主流消费群。但,即便你做了清晰的主流消费群的定位,例如你的产品针对女性,它的产品针对年轻人等等,实际上,这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产品的消费群是动态的。年轻人渴望成熟化、女人想干男人的事,老年人向往年轻化等等。当然,消费群的定位是必须的。
每个企业对它的消费者,实际上只做两件事:一件事就是开发出产品,满足需求;另一件事就是传播信息,把产品卖出去。
这两件事大家一直在做,有什么问题呢?
我们换了角度来讲这个问题,你会发现:
产品经理开发产品之后,剩余的事情例如如何销售、如何宣传、如何推广等等都交给了其他部门。而其他部门在产品基础上开始做广告、做宣传、做推广。
那中间如何衔接呢?
换个思路,我们会发现,一切皆产品,一切皆销售,一切皆传播。
你的产品为谁开发?
为消费者。没错。消费者的需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显性需求;一种是潜在需求。而潜在需求往往才是真正的需求。
消费者很难回答他们并不知道的事情,所以,从正常的数据中得到一定是模糊的东西。而真正的高手,往往善于挖掘本质。
正像在过去没有汽车的年代,你问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他们会告诉你需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而不是汽车,因为他们不知道汽车为何物。
但如果你认为他们真的要的是马的时候,你永远也不会发明汽车,你只能不断地去培训出跑得更快的马。其实,他们真正的需求不是马,而是更快。只要有更快的东西提供,就能满足他们。
真正产品开发的高手,会关注消费的深层次需求,而不是表面的需求。好的产品经理,在开发产品的时候,一定会把核心落到需求这个本质上面,而不是消费者。虽然消费者是最终的使用者,也就是我们的用户,但需求的满足才是你真正研究的对象。需求是明确的,但人会受到各种影响的。
你可以和消费者谈理想,但没有好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不解决使用者的实际问题,理想也是空想,谈了也没用。
产品不行靠营销,无异于耍流氓。
产品研发靠什么?
产品有很多形态。理论上讲,产品做好了,自然会有客户。然而,怎样才能做出一款好产品呢?
是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还是众多的头脑风暴?
产品研发牵涉到消费需求的问题,例如谁是我们消费者?他们有什么特性?你要满足他们什么需求?可以为他们创造什么价值等等。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很多资料的汇总、研究、分析来获得认识。但资料的准确和工作的细致有关。但不管怎样,都只是硬币的一面。
牵扯的分析的时候,我们到底能分析出什么?这和分析者的能力密切相关,例如分析者的经验。
群体往往不做决策。群体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观点大多是不一致的。如果说我们可以通过群体的碰撞获得更多的思考,虽然是对的,但是,产品定位是复杂的事情,不是依靠常规判断就可以开发出优秀产品的。
如果说,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那么,真正的产品开发,更多的时候,没有集体逻辑,只有个人逻辑。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企业换了负责人之后,由于产品的开发而起死回生。这在企业界是有很多案例的。
于是,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产品经理就是企业老总,一个伟大的企业老总,往往就是伟大的产品经理。而作为伟大的产品经理,其个人的经验、判断力是决定性的。
产品研发要了解什么?
一款好产品要能解决用户的痛点,但你怎样去找到这些痛点和需求?为什么很多我们认为质量不错的产品未必受欢迎?而有些产品或服务却如此横行?深层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跳开传统营销,要上升到哲学层面才能解决。人性之中,对产品的深层次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你如何激活。所有的痛点需求,都可以归结成人类的欲望。只是,我们如何满足这些欲望?
人性有缺点也有优点。这主要是文化基因的影响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
人性又是什么?佛教认为人性就是:贪、嗔、痴;天主教将人性概括成七宗罪。
例如懒惰。我们勤奋工作是为什么?在竞争社会的架构中,一切努力是为了能够享受美好,为了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可以“懒惰”。
科技以人为本吗?其实科技是以懒人为本的。一切的产品开发就是满足消费者可以懒惰的理由,让消费者更便利、更省力。
例如情色。谁能抵挡色情?为什么情色网站不会消失,即便颠覆了道德底线,仍然是如此地受到欢迎。一切都是伪装,只有在情色面前才会原形毕露。甚至Facebook都是从泡妞网站开始的。
一些初创公司或品牌,在营销手段上玩诱惑,玩性感,游走在尺度边缘,甚至希望你抓,因为一抓就火。微信的摇妹子、优衣库的视频、陌陌等等。不过,即便看你的情色,但未必会成为你的用户。当然,丢掉节操企业是难以走远的。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