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杭州G20国际峰会上,五粮液成为此次峰会的宴会用酒,可以说在一个颇具民族风情的中国城市内,作为白酒代表的五粮液为世界了解中国白酒传统产业和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此后的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上,共有来自法国、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南非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904家参展商参展,以专业和开放的态度,中国的白酒企业也在逐渐适应和学习酒水的世界环境。
可以说,在逐步适应调整期并在积极创新转型的过程中,整个白酒行业已经具备了更加客观的国际视野,而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古井贡、汾酒等为代表的白酒企业更是加速了各自的“国际化步伐”。
也正是基于此,在金秋10月全国秋季糖酒会举办地福建福州,全国糖酒会组织机构联合国家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和华夏酒报社一起,将举办一场高规格的“白酒国际化研讨会”。
据《华夏酒报》记者获悉,此次研讨会或将选择“闭门会”形式,目的在于帮助业界理清思路,找准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中国白酒的国际化进程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研讨会也得到了商务部、工信部、海关总署、中国贸促会和中国酒业协会等的大力支持。
机会窗口
有观点认为,在当下的内部态势和外部环境下,中国的白酒企业已经迎来了最好的走出去的机会期。
从行业内部看,白酒行业景气度回升,伴随着2016年半年报的完结,从当前的业绩数据来看,“茅五洋”的地位逐渐稳固,中报数据均过百亿。而突出表现是高端酒市场的回暖和复苏。
从外部大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力和增长潜力也带动了消费类数据的增长。
与此同时,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分化的背景下,深处其中的很多国家经济已经陷入了困境之中,亟需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新的经济火车头来带动世界经济前行。
而此时的中国借此机会,将有利于几乎所有国家的中国战略、政策融入到“一带一路”中,实现共赢。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在国际上的日益攀升,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话语权逐步提高,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也逐渐显现,这对行业走出去都极为有利,也创造了极为便利的环境优势。
比如借助于大型外事活动的五粮液,不仅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盛会中频频亮相,更是通过各种大型国际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白酒文化——从携手英国爱乐乐团成为全球首席战略合作,到受邀参加米兰世博会并揽获多项大奖,再到2016年推出的“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活动,无一不说明五粮液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品牌风采。
据悉,此次全球文化巡展以“百年世博 荣耀绽放”为主题,国内共设成都、上海、北京等7站。首站成都包括“百年世博 世纪荣耀”收藏酒发布、“耀世之旅”文化论坛、书画家现场创作等系列文化活动。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目前中国白酒在国际化的征途中做的还远远不足,无论是从品牌的世界影响力还是销售规模上看,白酒都需要加紧走出去。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白酒出口数量为1.4万千升,出口金额2.54亿美元,2014年我国白酒出口数量为1.32万千升,出口金额3.27亿美元,不仅与我国庞大的白酒产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出口金额不到全球烈性酒贸易额的千分之一。
标准输出
那么,中国白酒走出去的最大障碍在哪里?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没有说明白“什么是中国白酒”,中国白酒的特点在哪里?很明显,白酒还没有系统找到传播自己的“世界语言”,而这个“世界语言”就是符合国际化的标准体系。
只有制定了国际化的标准,才有产品进入世界舞台的准则和条件,中国的白酒才能用通用的“世界语言”来传播自己。
江南大学副校长、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徐岩教授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尽管,我们团队通过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研究性文章,在国际会议上介绍我的研究,也得到国际学术同行的邀请,在多本国际蒸馏酒的专业著作中撰写中国酒的章节,但白酒还是没有真正走到这些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酒是怎么回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国际标准的缺失,迄今为止,行业还没有一部反映中国白酒一致性的、易识别的国际标准以区别世界其他著名蒸馏酒,因此对保护和推广中国传统工艺白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问题在于,白酒中微量成分的分析种类最多的达到1500多种,各种微量香味物质的不同组成,形成了不同香型的中国白酒的风格特色,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白酒产业制订国际标准的难度。
但显然,白酒要走向世界,标准输出的问题就需要先期性解决,通过标准输出带动产品输出才是有效途径,否则产品导出后再考虑标准体系的完善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
正如同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秋喜撰文观点说的,白酒在国际市场的弱势地位,固然有文化的因素,有消费习惯的因素,“但是我们不能等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性文化、国外消费者养成白酒消费习惯之后,才制定白酒的国际标准。”
李秋喜表示,中国白酒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要做到中国标准达到和超过国际标准,中国标准最终要影响到国际标准。进一步加大与国际化对接的能力,使之更加符合国际市场通行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立与国际蒸馏酒标准接轨的“中国标准”。
在徐岩看来,如何多方位地传播中国酒和酒文化,尤其是结合国外消费和消费者的特点,科学地介绍中国的食品、饮品,使国际消费者通过中国的食品来逐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同时培养中国食品的国际消费群体,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白酒的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国家精心设计、策划的国家战略,是需要我们整个行业很好地研究和推进的工作,绝对不是现在认为地只靠文化的输出就自然出去了那么简单,也不是靠企业把酒铺到国外那么容易,更不是只停留在卖酒层面那些肤浅的思考。”在徐岩看来,白酒的国际化还需要行业企业联合起来,做好体系规划,而不是单打独斗。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