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关闭黔江分公司的公告”,指出,“由于黔江分公司设备老化陈旧情况日益加剧,继续维持将导致现有及未来黔江分公司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昂贵,不利于市场竞争及业务发展,也为公司财务业绩带来沉重负担”,加上对未来市场容量及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析,黔江分公司的前景不被看好,故而关闭。
正当重庆啤酒优化产能,关闭和出售一系列子分公司和相关项目的时候,2015年12月21日,百威英博雪津年产150万吨亚洲最大啤酒生产基地却在莆田市开工奠基。
重啤收缩百威扩张
事实上,这已不是重庆啤酒第一次进行的产能收缩,在此之前,2015年10月至今,重庆啤酒已经先后终止了全资子公司——安徽九华山的所有生产业务,关闭了永川分公司,同时以100万元的低价转让了曾投资两亿元以上的乙肝疫苗项目。
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两大背景密切相关,其一是2015年5月嘉士伯的入主,重啤集团减持退出,嘉士伯最终完成对重啤的要约收购,以60%的股份控股重啤,本来这应该是嘉士伯拓展中国啤酒西南市场的重要机会,但是,天时不和,中国啤酒产量出现了20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而根据啤酒行业的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中国啤酒行业累计产量同比下降5.95%。
这还不算,嘉士伯2015年三季度净利润巨亏45亿丹麦克朗(约合41亿元人民币),相较2014年同期净利润为21亿丹麦克朗,嘉士伯将原因归咎于市场不景气,为此宣布裁员,按照嘉士伯的说法,巨亏正是裁员造成的遣散赔偿金造成。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2015年11月重庆啤酒的七届二十八次(临时)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优化生产网络的议案》,指出为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公司将会持续考量很多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优化目前公司现有的啤酒生产厂家的部署。这些方案可能包括出让、关停冗余的一些机构或企业、人员优化以及提高生产现代化的水平。”
然而,虽然同是啤酒市场面临不景气,啤酒产量下降,竞争对手的做法却完全不同,自2015年10月百威英博与SAB米勒联合披露双方高达690亿英镑(约合1060亿美元)的天价并购案以来,百威英博国内市场的动作就一直没有停止下来,一方面谋求在这一并购案的反垄断调查中,保住SAB米勒对雪花啤酒这一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49%的股权,另一方面1.7亿股“踩线”增持珠江啤酒获中国商务部批准,直指中国南方市场。
来自国泰君安证券的研报则指出,如果百威英博与SAB米勒的并购案在商务部的审查中得以全部保留华润雪花的股权,双方合并将占据国内41.2%啤酒市场份额。而此前公开数据显示,嘉士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7%左右。
不仅如此,百威英博2015年8月还斥资16亿元收购了大富豪,布局江苏和华东市场,加上此前并购的哈尔滨啤酒和雪津啤酒,百威英博在国内市场的布局可谓“一股独大”。
收缩优化产能
来看一下重啤关闭的永川分公司和黔江分公司的情况。
2015年11月30日重啤董事会公告显示:“截止到停产日,永川分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387960元,占合并报表收入的1.58%;实现啤酒销量1.56万千升,占公司总销量的1.72%。”
时隔不到一个半月,2016年1月13日,重啤董事会再次公布了关闭黔江分公司的公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实现销售收入30235850元,占合并报表收入的1.13%;实现啤酒销量1.26万千升,占公司总销量的1.39%(本数据未经审计)”。
啤酒行业研究员李丹(化名)表示,“从数据上看,两个公司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公司啤酒销量占公司总销量的比例都高出了销售收入占合并报表收入的比例,这意味着,销售得多,但收入却少,效益不成正比,这才是被关闭的根本原因。”
在李丹看来,无论是永川分公司的关闭,还是黔江分公司的关闭,与啤酒销量下降和产能利用率不高关系并不大,关键还是在盈利问题,这恰恰是重庆啤酒在整体市场竞争面前的劣势所在,而这一劣势,在其控股方嘉士伯身上也显露无遗。
应该说,在2014年以前,嘉士伯与其同处世界啤酒业前五的老大们的战略如出一辙,那就是不惜代价以投资或并购的方式加速对外扩张,嘉士伯曾经控投或参股了国内的多个啤酒品牌,除重啤之外,还包括啤酒花,拥有昆明华狮啤酒、大理啤酒等公司股份,并分别与兰州黄河、西藏发展合资建有啤酒公司。
疯狂扩张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于啤酒市场不容回避的运输半径问题,由于啤酒新鲜度和运输成本的问题,300公里以内被认为是最佳配送距离,这也就是为什么只要是面向全国的啤酒企业,都得不惜代价向外扩张。
以SAB米勒持股49%的华润雪花为例,2014年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华润雪花在全国拥有100个啤酒厂,占了全中国啤酒厂的约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华润雪花当年前三季度完成啤酒产量4092万吨,占整体市场份额的24.7%,与啤酒厂数量占比大体相当。
但是嘉士伯却不同,根据2014年的年度报告,嘉士伯在中国有44个啤酒厂,以全国400个啤酒厂来计,嘉士伯拥有的啤酒厂数量要达到十分之一以上,但公开报道的市场份额却仅仅为7%。显然,产能与市场份额之间极不相称,这也恰恰是嘉士伯和重啤都提出优化产能的重要原因。
但事实上,比优化产能更重要的是重庆啤酒及其背后控制公司嘉士伯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问题。
嘉士伯面临战略调整
《中国经营报》记者能查询到的数据显示,2013年度重庆啤酒实现啤酒销量120.20万千升,而重庆啤酒占嘉士伯中国销量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上,重啤与嘉士伯啤酒之间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就表示,“2015年重庆啤酒通过关停旗下公司来挽回业绩,但是到2016年如何来止血,这才是其关键问题。”
重庆啤酒出售乙肝疫苗,聚焦啤酒产业似乎打开了嘉士伯力图革新的关键,就在售乙肝疫苗项目转让同一天,2015年12月15日,重庆啤酒还发布公告称,“应公司实际控制人嘉士伯酿酒有限公司的要求,嘉士伯直接授权给重庆啤酒嘉士伯、乐堡、凯旋1664白啤酒和怡乐仙地四个商标的使用权。”这意味着,重啤旗下将实行多品牌运作。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