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从不缺少新闻,只不过有正面负面之分。近期酒业有两件事促发了社会的关注与热议,亟待引起行业的重视和警醒。
保健酒业被指“违规添加”
本应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保健酒,自身却患了病。国家食药监总局日前通告,有多达51家保健酒、配制酒企业在69种保健酒、配制酒中违法添加了西地那非(俗称“伟哥”的药品成分)等化学物质,并在产品名称、标识、标签上明示或暗示壮阳、性保健等功能。消息传出令人震惊,保健酒连自己都没有“保健”好,岂能保健于公众!
以此次“伟哥门”为症状,为保健酒“望闻问切”,可知其病得不轻。
保健酒患有标准体系缺失症。保健酒产销不能说无标准,但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正如业内人士所言: “保健酒相关标准都很抽象,缺少对源头、标识、功效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导致一些保健酒企业铤而走险,钻市场空子。”
保健酒患有生产营销无序症。保健酒行业入市门槛较低,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不很高,造成诸多企业蜂拥而入,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形成产能过剩产品过多竞争过度广告过滥的局面。为了生存,一些酒企动邪念想歪招,违规添加违禁品。
保健酒患有自律意识淡漠症。保健酒标准体系虽未建立,但并非完全无法可依,特别是对食品添加剂国家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食品安全法》对添加食品添加剂的要求是在产品质量上“安全可靠”、在工艺技术上“确有必要”,非法添加、超范围添加为法律明令禁止。《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就明确规定: “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同白酒塑化剂事件相比,其塑化剂是从生产设备迁移至产品中的;而此次诸多保健酒企业顶风作案人为添加违禁品,充分暴露出该行业守法观念缺失、自律意识淡漠、侥幸心理浓厚,其性质更加严重,理当受到严惩!
保健酒患有广告宣传失实症。顾名思义保健酒是“酒”不是“药”,它对人只具有调节生理机能和养生、健体的作用,但不少保健酒的广告宣传却夸大其词,明里暗里地表白自己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甚至不惜以低俗媚俗的内容来取悦消费者。
寻根溯源,上述病症皆由心生;对症下药,当务之急是治疗自身的“心病”。因为酒是人酿造的,一定意义上讲人品决定酒品。大量保健酒企业违规添加违禁品,甚至成为行业的潜规则,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保健酒业要以此为鉴,洗心革面、祛病健身,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保健酒业要把保证质量安全作为义不容辞的第一要务、第一责任,把质量卓越作为一种事业、一种追求、一种乐趣,而不是当作一种负担、一种苛求、一种敷衍。 孟子讲过,君子有三乐,其中的一乐就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在产品质量问题上,酒业要做到俯仰无愧于天无愧于民,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消费者,同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保健酒这三个字。
面对疾病缠身的保健酒业,强化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十分必要,但这只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外部因素,增强其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才是根本。
此次食药监局的通告犹如猛击一掌,警示保健酒在行业发展上、企业经营上、产品打造上、品牌建设上要保持清醒头脑,摒弃追名逐利的短期行为,以诚心、善行打造百年企业百年品牌。
保健酒业,请先“保健”好自己吧!
王朝公司被疑“虚增收入”
在停牌进行内部调查近两年半之后,王朝酒业公司于8月14日发布公告称,其被调查的原因竟是被举报信指控虚构超4.3亿销售业绩和价值5亿元过期葡萄酒库存被转移。
据悉,王朝酒业的内部调查始于两年半之前。2013年3月,王朝酒业称,核数师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接获匿名人士提出的针对王朝酒业若干交易事项的指称。随后,该公司委托法律顾问与独立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内部调查,以核实指称事项的真伪。
据王朝酒业的公告,指控信提出了四项指控。
第一项指控是上海王朝销售公司为了达成销售目标并且获得奖金,与客户A在2010年达成一份总代理协议。在签订协议的几个星期内,客户A以现金汇票的形式支付给上海王朝销售公司4.3亿元。但是客户A不提货,自己不销售。这4.3亿库存的责任完全由上海王朝销售公司完成。协议中上海王朝销售公司还承诺2010年尽快完成库存的对外销售,并将货款加上利息偿还给客户A。由此这笔4.3亿元的货物是虚构的。
第二项指控指出,2011年 ,王朝酒业又按照类似模式与客户B签订相似的协议。
而第三项指控,则指出2010年和2011年中第四季度采购总额度超过5000万元的几个客户,就是配合王朝酒业虚构销售业绩的另一方。
第四项指控则指出,2010年囤积在江苏太仓和福建漳洲仓库的价值5亿元人民币的葡萄酒由于不适销,绝大部分沉淀在库中。随着时间推移,受外包装霉变、酒标不符合国家最新标准、已经过期等原因影响,这些积压在库中的存货已经无法推向市场。然而指控信称这些变质葡萄酒大部分已转移,要想找出库存葡萄酒的真实情况困难重重。
必须指出:上述举报是否属实仍需调查核实,我们当然希望是“子虚乌有”。
但据某媒体报道:一位与王朝酒业多有接触、关注王朝酒业多年的人士认为,虚增业绩一事几乎可以肯定是存在的,由于举报信通常会夸大,可能实际金额没有举报信中的那么大。该媒体同时指出:记者查询王朝酒业年报获悉,2010年王朝酒业对外公布年报中销售额为16.15亿港币,比2009年的14.83亿港币增长8.9%,但2010年其运输物流费用为0.62亿港币,比2009年的运输物流费用0.77亿港币反而同比下降24.19%。
如果举报事项基本属实,则暴露出王朝酒业在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据媒体报道,有知情人士表示,王朝酒业在2010年-2011年那段时间决策流程特别奇怪,最终定多少任务、上报多少业绩都没有很好的开会决策,“一年下来定多少目标都不知道,没个程序”。若此,可知公司的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并未依规行使,更谈不上相互间的有效制衡了。
有媒体指出:尽管停牌进行内部调查长达近两年半,但是王朝酒业整个调查进程却是极其缓慢。从王朝酒业公布的情况看,其账本可谓是乱象横生。
对此,王朝酒业则表示,由于前几年员工更替频繁和离职人员较多,若干资料没有完整交接,造成大多数原始资料缺失。另外,因为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变化,部分原来的经销商不再继续经营葡萄酒或者转行甚至进行了清算,造成难以找到原经销商的数据。保存数据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功,这种不该丢失的资料居然丢失了,企业管理的缺失和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举报事项为真,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要这样做?
因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对销售收入的确认有明确的规定,开了票收了款并不能确认为销售收入,只有产品从售货方转移到购货方,实现了所有权的变更才能最终被确认为销售收入。对这样的规定,企业肯定是知道的。
所以有媒体透露知情人的分析,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种合理推测,为了炒高王朝酒业当时的股价,王朝酒业总市值盘子小,只有几十亿,可能王朝酒业公司本身未必参与了,但不排除有其他方参与。若果真如此,则是“务虚名而得实祸”了。
对王朝酒业,笔者赞成业内专家的看法:王朝酒业具备先天优势,品牌认知度高、拥有一定的产能,且骨干力量仍然坚守,相信这段风波过后,企业能够触底反弹。然而如果企业继续消沉,待设备老化、品牌影响逐渐降低,那时很难再走出阴霾。
王朝酒业,如何打造江山稳固的“王朝”呢?
莫为“名利”而“梦迷”
保健酒被批“违规添加”,该治治了;有酒企被揭“收入造假”,该醒醒了!笔者由此想起了普陀山寺庙的一对楹联——“暮鼓晨钟惊醒天下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名逐利本无错,问题在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为“道”?诚实守信谓之“道”,遵纪守法谓之“道”。反之,则为“无道”或曰“歪门邪道”。若为后者,则应惊出一身汗清醒一下脑,改弦更张,回头是岸。若不醒悟,继续痴迷于非分之想非法之利,终将“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添加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上述保健酒企业中,已有19家企业被移送公安机关进行刑事犯罪侦查。
经历了诸多风波的酒业酒企, 绝不能为了追名逐利而触犯“诚信”的底线和“守法”的红线 。若再为“名利”而“梦迷”,只能是身败名裂的结局。
(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