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行业还是企业,其每一步发展都与机遇有关,这种机遇可以来自市场、政策,或是技术、模式等的创新领先,而社会的变迁发展,往往带来决定性的机遇。
酒行业自2012年进入深度调整期,传统思维下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少,只有从社会着眼,以时代、消费和文化的演进为依据,指导酒业调整,才能寻觅到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酒业协会自2012年以来举办了四届中国国际“酒与社会”论坛,今年论坛的主题正是“听他们说——时代说,消费说,文化说”。
时代说:
创新酒类消费文化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首先介绍了“酒与社会”论坛的基本情况,旨在通过行业性的讨论思考,构建酒与自然环境,酒与生命健康,酒与人文艺术和市场消费的和谐关系,使酒业更好地融入时代,铺建一条“酒业与时代共同发展的途径”。
王延才认为,酒与社会的联系,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从共性上来看,酒类归属于大食品的范畴,与各类型食品一样,都要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繁荣社会生活,创造社会财富,适应市场变革,满足消费需求。
“那么不同呢?我们酒类产品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产品,它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与文化元素,是人们情感寄托的载体。”王延才说,酒类消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体现。比如白酒的豪迈,黄酒的温婉、葡萄酒的时尚,某种意义而言,人们选择哪种酒类产品,就意味着选择或认同怎样的消费文化。
进一步来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都在发生改变,与不同时代的特征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为酒类消费文化的不断提升创造了空间和机遇。“特别是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形势的跌宕起伏,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面对酒类行业的转型调整,酒类消费文化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王延才说,这是保障酒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行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创新营销的重要内容。
时代发展对酒类消费文化提出了很高的创新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局面,对于酒类而言,除了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只有让文化先行,以文化为主导,酒类创新才能实至名归,酒类变革调整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快,越走越远。”王延才说,酒类消费文化的创新,要包含产业转型、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增长趋缓,价格下沉,市场理性等综合考虑,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激发消费活力,还要成为酒业进步的支撑。
酒类消费文化的创新,还要服务于时代,为社会进步增添“正能量”。王延才表示,通过不断创新发展,酒类消费文化应该是鲜活灵动的,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切实开展酒类新文化建设。酒类消费文化不能总停留在“干杯”的浅层次上,它要贴近当代人的生活体验,为消费者创造美好体验,为时代创造文明价值。
消费说:
为健康饮酒提供保障
消费是联系酒与社会的纽带,只有通过消费行为,酒类产品和酒类品牌才能与社会发生联系。因此,研究“酒与社会”课题,离不开对酒类消费的研究与思考。
国际洋酒生产商协会主席傅凌霄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消费现象,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有研究发现,法国人的心脏病发病率远远低于其他国家,考虑到典型的法国饮食中含有奶油、鹅肝等大量不健康成分,这似乎成为一个悖论。“因为法国人经常性饮酒,并且是节制地饮酒。”傅凌霄说,这不同于以往的某些观点,将法国人的健康体质归功于葡萄酒功能,更关键的是选择健康饮酒方式。
在此基础上,相关机构做了进一步统计研究。在捷克、丹麦、法国和西班牙四个国家,人均饮酒量非常接近,但酒精所导致的健康问题却相差很大,其中丹麦的肝硬化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国家,与之相对应的是,丹麦国内饮酒方式缺乏节制和理性。
傅凌霄认为,要使酒与社会保持和谐关系,共同进步发展,必须形成理性的消费方式,为健康饮酒提供保障。或许正是因为法国人的酒类消费更有益于健康,才使酒类产业在当地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政策扶持。
反观中国酒类消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的健康保障方式。对此,傅凌霄提出了个体和群体、背景和环境、饮酒方式和活动等三个评估标准。
酒类消费的个体和群体差异,体现在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因素等,以及与健康和遗传有关。性别差异对酒类消费方式的影响很大,男性饮酒往往被社会认可,但随着社会发展,酒类消费方式的男女差别在逐渐缩小。而在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饮酒方式也差别较大,在西方国家,往往由于年轻人的自控力不足,饮酒频次较高,饮酒量较大。而在中国,35岁~45岁男性则是饮酒比较多的群体。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族群差异等,都会对酒类消费方式产生影响。健康和基因决定了消费者对酒精的不同反应,相应也会导致不同的酒类消费方式。
酒类消费的背景差异,主要涉及到饮酒文化和饮酒趋势。以中国为例,这里有着数千年的饮酒历史,酒文化已经渗透到广义的中国文化当中,受这种背景影响,中国人的酒类消费方式具有浪漫化、情绪化等特点。酒类消费的环境差异,则包括饮酒地点不同,如家庭、餐厅、酒吧等,其酒类消费方式就会是相应的佐餐或餐前、餐后饮用。傅凌霄将酒类消费品的种类和质量也划归于此,一些生产环境恶劣的作坊式企业,其产品缺乏质量检验和保障,含有极大的健康风险。
最后则是饮酒方式和活动的差异,饮酒方式的差异包括参与饮酒人数、饮酒频率、饮酒持续时长等,饮酒活动的差异主要指酒后行为,是否影响工作,是否产生暴力行为等。
所有不同的酒类消费方式,都能归纳为以上三种差异的各种排列组合,并产生相应的酒类消费 结果,其中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傅凌霄认为,要使酒类消费具有健康保障,促进酒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应该对酒类消费方式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对特定群体和特定风险,采取特定的干预措施,以避免酒类消费造成健康损害。
“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更加完善的酒类政策,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加以落实。”傅凌霄说,这既能确保酒类产品质量,更有助提高全社会的理性饮酒意识,为健康饮酒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文化说:
融入社会就是融入世界
酒文化是酒与社会的又一重要联接,酒业对不同时期社会的客观表现,积累形成了酒文化,它同时也是酒业反馈于社会的主要价值。在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看来,中国社会正在全面融入世界,关于酒文化的思考与行动同样要有全球格局。
李秋喜认为,中国酒文化要走向世界,需通过“四个传承”和“三个创新”。
精神传承是“四个传承”之首,在李秋喜看来,酒文化本质就是中国酒的“精神”,它包括激情、儒雅、诚信、坚韧等精神特质,无论酒文化如何创新发展,都应保持这种特质。
其次是工艺传承,李秋喜认为,中国白酒具有独特酿造工艺,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必须对白酒核心工艺加以严格界定,科学定义“中国白酒”,才能将白酒特色与价值长期传承下去。
酒业还要恪守严格的工艺标准,从生产管理、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着手,确保酒业工艺标准的执行与传承。
品牌传承被李秋喜视为每一个酒业成员的使命与职责,品牌是酒业发展千百年所沉淀下来的财富,每一代酒业人要将它保护好、发展好、传承好,这才有酒业的长远未来。
而“三个创新”则包括理念创新,标准创新和文化创新。李秋喜认为,中国走向世界是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最大战略机遇,2015年是“一带一路”元年、“亚投行”元年,“中国制造2025元年”和“互联网+”元年,世界经济资源将以更大规模、更高层级向中国流动。酒业应该共同行动,制订一个“跨度至少十年的国际市场顶层设计”,这其中包括“中国白酒一带一路计划”、“中国白酒2025计划”、“互联网+”发展思路等等,这意味着酒业理念的全面创新和提升。
对于标准创新,李秋喜认为,白酒要融入世界,必须建立国际市场所承认的标准体系。白酒标准与国际接轨,对产业国际化发展具有技术支撑的作用,更有助于更多消费者了解中国白酒的科学价值和卓越品质。
酒业文化的创新,关键在于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对酒文化发展非常适用。”李秋喜表示,无论日本清酒、韩国真露,还是欧美的民族特色酒品,都不曾因国际化而削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样,白酒要融入世界,必须精心设计自己独特的文化诉求和话语体系,力争实现白酒文化的国际化。
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与世界接轨的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融入社会就是融入世界,随着酒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与同步发展,中国酒文化将引领世界潮流。(您对本文有何见解,欢迎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