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郑州,在做酒人的心中都有着复杂的感情。采访中,《华夏酒报》记者从被采访者口中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复杂和矛盾。
厂商合作难长久
虽然郑州区位优势明显,对事物的接纳力、包容力较强,但是古代多战事的背景使得这里形成了鲜有的“跑文化”。不少人表示,虽然在郑州奋斗多年,但是仍无法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这种文化的特点也使得人们更多关注短期利益。在市场行为上就表现为哪个品牌赚钱快就代理哪个品牌,缺乏长远眼光,这也使得厂商之间的合作难以渡过“七年之痒”。
《华夏酒报》记者注意到,除少数名酒代理商与企业保持十年以上的合作关系外,大多数厂商的合作期都非常短,往往蜜月期刚过就分道扬镳。除了文化的因素外,前些年厂家承诺政策不兑现,经销商窜货扰乱市场秩序等问题也加剧了厂商之间的矛盾。
厂商之间多年来的纠葛最终导致酒企难以选择合适的经销商,区域大商不做区域品牌的结局。
大酒企、大商难寻
相比于川酒、苏酒、徽酒等动辄数十亿级别的企业,豫酒规模往往停留在10亿、20亿元级别,而酒商则往往难以突破10亿元规模,仿佛在碰到天花板之后,企业就很难再上一个台阶。如果将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的酒商视为超商,10亿元以上的酒商视为大商,1亿元以上的酒商视为优质经销商,那么在河南省内,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过亿元的经销商,郑州市的优质经销商年销售额多在3亿元到5亿元之间,而10亿元以上经销商可谓凤毛麟角。
对于这种局面,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这与决策者的思路和格局有关,不少酒企、酒商往往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产生“小富即安”的心态,不愿再努力向前。而自身视野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也有可能使得企业领导人难以带领企业再突破。另一方面则与企业的业务纵深有关,区域市场难以支撑起更大的销售额。
此外,近年来酒类企业普遍遇到“二代”接班的问题,不少酒企、酒商负责人的孩子多留学海外,虽然拥有高等学历和丰富的管理知识,但是对国内市场并不了解,经验阅历也是短板。
艰难曲折中前行
虽然业内人眼中对郑州满是复杂的情感,但是对于行业而言,这里是孕育希望的沃土。
20多年前,郑州市基于对自身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商贸带动战略。此后几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郑州市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商业大战,以亚细亚商场为代表的郑州六大商场间为争夺消费者引发激烈竞争。在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商战”中各种创新的营销手段涌现出来,诸多破冰之举,将当时仅存于学术界的前卫商业理念,物化为一批商业企 业的市场化操作。其激烈程度远超过时人的预想,这就是后来被写入MBA教材的“郑州商战”。
今天,作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商业城市,郑州依然以其强大的消费能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上演着一个个商业传奇。对于酒业而言,20年前的“商战”为郑州培养了大批优秀商业人才,今天郑州酒类市场激烈的竞争也上演了类似的“商战”场景。
我们有理由相信,郑州作为中国酒类流通产业的一个缩影,将在艰难曲折的发展中继续前行、引领行业。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