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历年都是两会关注的焦点,在食品安全上需要强化三个方面: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的保护伞、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尽快修改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和重金属含量的标准,跟国际接轨。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我强烈呼吁打击制假贩假的保护伞。通过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很多案例的观察,我发现,像华泽集团这样一个集团,对制假、贩假等危害食品安全的案件通常内部立案每年都有两千多起,最终被端掉窝点的就只有两百起,但再往下,最终绳之于法的只有二十多人。
现实是,常常是前脚抓人,后脚求情的人就来了,并且求情的人来头都很厉害!“以钱捞人”、“以钱换刑”的现象十分严重。
华泽集团有一支120多人组成的专业打假队伍,每年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打假,却收效甚微。一些地方执法部门不断上演的“捉放曹”现象,使本应打假却变成了护假,是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打越严重的主要原因。
这种社会风气必须得到根治,特别是在食品领域,食品安全人命关天,关乎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国家必须要下大决心加大力度打击为不法分子提供保护的“保护伞”。
通过这几年国家的大 力整治和集中宣传,大城市的食品安全情况有所好转,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和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农村,由于种种内外条件的限制,当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还相当淡薄,伪劣医药、假冒产品、劣质食品等一系列危害农村百姓身心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因此,必须在农村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的惩治力度,建立完善问责机制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对于民众关心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建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要尽快修改、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含量的标准,要跟国际接轨。
目前,我们的很多标准仍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聚氰胺、瘦肉精之类滥用、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肯定要严格治理,但现在的食品完全没有添加剂是不切实际的,即便是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地都不敢说食品中完全没有添加剂,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食品添加剂不是不能有,是不能滥用,不能非法使用。我国很多食品中没有建立相关添加剂、重金属含量标准,同时很多量化的数据并不合理。
在这些不统一、不合理背后,容易引起老百姓对食品行业的恐慌。
例如,对于塑化剂,欧盟没有相关的限制,但中国台湾一出现,大陆马上制订标准,瞬间引起民众对食品行业的不信任。这些可能是还没有经过相关研究就出台的临时标准,不仅打击了百姓对食品行业的信心,同时还摧垮了食品行业以及相关的工业企业。
长期来看,这对政府,对社会都没有好处。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许多食品没有成型的添加剂、重金属含量标准,没有做到与国际接轨。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