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酒会上应该看什么?这里的产品固然流光溢彩,这里的展台固然创意无限,但更多人还是希望从这里窥见“趋势”。如果我们从行业格局的横坐标,以及糖酒会岁月变迁的纵坐标进行立体观察,就会有更丰富的收获。
让世界用产区“语言”读懂白酒
对于今年在武汉举办的秋季糖酒会,全国糖酒会办公室主任古平认为,其突出的一大亮点是由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办公室、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华夏酒报社共同主办,华夏酒报社承办的全公益性质的“中国白酒主产区历史与成就展”。
白酒行业对于“产区”的概念并不陌生,中国的优秀白酒产区中既包括泸州、宜宾这样的传统酿造基地,也有像吉林榆树这样,依托当地突出的自然资源,不断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的特色平台。而当“产区”这个概念真正化为一座精美展厅,呈现于全国糖酒会的大舞台上,它的亮点意义便不仅仅在于酿酒资源和文化传统,同时也是一枚“风向标”,指引着酒类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方向。
在“中国白酒主产区历史与成就展”的揭幕仪式上,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作为企业代表致辞,在他看来,产区是盘点白酒行业发展的重要脉络。“从产区的角度关注行业发展,对我们的品质、品牌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传承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分析说,而将产区展这种创新形式与糖酒会的平台相结合,更有助于中国白酒展示自身内涵,不断与国际酒类市场接轨。
与中国白酒相生相伴,优秀白酒产区的发展历史已有数百年之久,它们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好酒”代名词,时至今日,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中国白酒才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和魅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国际酒业的发展维度上,“产区”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承载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众所周知,法国葡萄酒具有非常完善而科学的产区等级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同样以环境、工艺和文化等为依据,但产区制度本身又对市场秩序的确立发挥着重要影响,由其衍生出葡萄酒庄、葡萄酒产品的等级制度,为消费者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品质依据,成为葡萄酒产品价格与价值的重要标杆,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随着这种产区制度的持续推广,其又逐渐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酒类“语言”,不同产区葡萄酒所具有的风格典型性被广泛认知,无论法国葡萄酒产品卖到全球的哪个角落,消费者都能根据其产区“身份”做出合理选择。这极大推动了法国葡萄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全球传播,最终成就了法国葡萄酒今天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反观中国白酒,固然其品质优势根深蒂固,行业综合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却始终无法获得国际市场的真正认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外消费者对白酒的质量等级、文化渊源等缺乏了解。进一步说,就是缺乏有效的媒介工具,要读懂中国白酒这本“鸿篇巨著”,必须依靠“产区”这种国际通用的美酒“语言”。
即便是在国内市场上,由于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不断与国际接轨,对酒类产品的性价比水平越来越关注,“产区”作为品质代言的特殊意义也需要更加创新应用。不可回避的市场现实是:白酒在国人心目中拥有最扎实的情感基础,但消费者对白酒的信心却越来越低,对白酒的感情越来越淡,喝白酒的人群在不断减少,人们更乐于尝试葡萄酒、进口酒,即便对种种进口葡萄酒标签感到迷惑,即便对洋酒的口感风味觉得不适应、不接受,但其消费群体却在增加。
因为一直以来,白酒企业只是对消费者反复陈述自己的酒好,产品分类和价格定位基本由企业自行决定,并没有一种行业乃至社会公认的价值依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白酒价值标准令现代消费者对其疑惑重重,要区分产品档次和品质非常困难,即使是在同一品牌下,价位重叠的产品也非常多。于是稍有流言蜚语,便可能给整个白酒行业带来大面积创伤。
对此,著名白酒专家曾祖训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白酒行业能将产区作为发展的脉络,“各产区内部和产区之间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像中国白酒金三角这样的产区创新发展模式,必将带动整个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使我们的市场秩序更加符合产品质量的价值规律。”
全国糖酒会历来是酒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此次“中国白酒主产区历史与成就展”的粉墨亮相,便预示着在价值回归的酒业生态下,白酒竞争或将从价格竞争、渠道竞争等转向产区竞争,以产区的综合实力重新定义行业格局,铺设国内酒类市场与国际对接的轨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