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第89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武汉拉开帷幕,由《华夏酒报》联合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办公室和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举办的“中国酒业的传承与创新”主题论坛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工商联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著名实力派经济学家李义平解读了白酒行业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是向历史致敬;创新,为的是探索未来。李义平在现场表示,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没有危机就没有发展。而在危机之后的一个破坏性创新或者颠覆性创新,对一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李义平说,危机本身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它符合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通过比较德国、日本和美国三家的银行制度可以得出,美国的银行制度最容易引发经济危机。这在历史中也得到了验证,如1987年第一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由美国铁路投机破产引起。1929年,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的急转直下,点燃了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到1933年才消退。而发生的最近一次,2008年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陷阱,则将次贷问题的风暴席卷全球。
“但美国依然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在亚洲,受到最近次贷危机影响的韩国、日本和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然保持着最旺盛的发展活力。”李义平说,反之在缅甸和朝鲜等国家,没有经济危机的影响,也没有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受到危机波及的国家和地区,才有资格进入第一梯队。这就是危机的作用,通过强制性的淘汰落后,通过强制性的创新,赢得继续生存的活力。再一次占领到市场的时候必须全是新的,这就是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概念,出自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森所著《创新的困境》和《困境与出路》的书中。他认为创新有两种类型,一是维持性的创新,即向市场提供更高品质的东西;二是破坏性创新,即利用技术进步效应,从产业的薄弱环节进入,颠覆市场结构,进而不断升级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爬到产业链的顶端。
我们看到“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它有个重要的动力,就是不走寻常之路。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通过立足于新兴市场或新的突破性方式,赢得自身成长的一个良好的空间,实现弯道超车。
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区别于以往口号上的创新。
对于白酒行业来说,尽管 渐渐步入深度调整期,一些自身存在的弊端也依次在市场中暴露。在弊端集中暴露的严峻时刻,白酒企业要扭转当前酒行业的不利形势,必须彻底打破某些消极的、急功近利的惯性思维与惯性行为,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和体制机制,让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转变,实现自身对预期消费市场的抢占。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