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大半年时间的酝酿铺陈,由全国糖酒会管理办公室、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华夏酒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酒业金牌供应商评选结果即将在武汉盛大揭晓,在“金牌效应”的影响下,酒类配套行业势必将成为今年秋季全国糖酒会上的主角之一。当我们热衷于探讨酒业价值回归的发展趋势时,配套行业从幕后走向台前,尽情展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发展魄力,展现其为酒类行业质量进步、文化繁荣所做出的贡献成果,提升酒类配套行业的品牌效应——这何尝不是价值回归的一种表现?
酒类产品的卓越品质来自于产业链自始至终的每个环节,酒文化的精彩演绎和与时俱进,同样离不开酒类配套行业的灵感创造。随着行业理性发展的步伐,酒类配套“金牌时代”的序幕将徐徐拉开。
“金牌”温暖“寒冬”
酒业“寒冬期”已经持续了近一年时间,真可谓风风雨雨。“酒精勾兑门”、“塑化剂风波”、“《焦点访谈》不明不白的白酒”等负面消息不断发酵;反腐败、严控“三公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等政策被社会各阶层严重误读。这一系列因素引发的酒业形象危机不断被媒体放大,甚至娱乐化、妖魔化,对消费者信心和经销商信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大大加剧了产业风险,使酒类行业面临严峻考验,产业安全和健康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身处“寒冬期”的酒类行业开始寻求积极调整,酒类生产企业将产品结构和文化定位不断向大众贴近,经销商企业则持续加大服务和动销工作的力度。应该说,这些调整举措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公众对酒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形象”仍然缺乏认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今年中秋节的酒类礼品销售出现了明显下滑,消费者对酒质安全的顾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即便购买者本人对此并不敏感,但将“质量问题频频曝光”的白酒作为礼品馈赠宾朋,便难免觉得心存芥蒂。
由此可见,酒行业要真正走出“寒冬期”,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还要在品质形象的重新塑造上下大力气,而这仅靠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在营销层面的调整显然难以达到,需要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共同行动起来,找到症结所在,从根本问题着手,从源头上化解酒类行业的品质形象危机,配套行业理应在其中发挥更加积极明显的作用。
回顾前面所提到的几次关于酒类品质的负面事件,无论当事企业还是整个白酒行业,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苦衷,我们绝大多数企业对于产品质量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始终将品质作为企业发展的根基,但为什么类似事件一再发生,使消费者对酒类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越来越缺乏信心呢?我们不能在每次出了事情之后才被动地做一些补救或澄清工作,我们必须以更全面、更深刻的诚信理念来塑造行业品质形象,并且不断对社会公众传递这方面的信息,使之对酒类产品质量的来龙去脉有足够的了解,对酒类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真实情况有正确的认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