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禁酒令”、严控“三公消费”等因素的影响,高端酒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酒类厂商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向、建渠道等问题。特别是经销商,在成熟渠道运作顺风顺水的情况下,突然面对团购渠道崩塌、现成渠道重建以及重新考虑厂商关系等棘手问题。今后的酒业形势会怎么样?经销商该如何发展?出路在哪?
6月28日,由《华夏酒报》和山东省糖酒副食品商业协会联合主办,青岛琅琊台集团协办的2013中国酒类行业(山东地区)品牌经销商大会恰似雪中送炭,给迷茫中的经销商们指明了方向。正如德州顺意商贸公司总经理孙剑说的那样,“我们早就期盼着有这样的机会能接触和倾听专家们的高见。”
会议当天,在长达10多个小时的时间里,所有参会人员静静地听,认真地记,没有随意走动、接听电话和大声喧哗的现象出现,以至于刚从西欧考察归来,匆匆赶到山东品牌经销商大会会场的青岛琅琊台集团董事长李悦明激动地说:“我有四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会议规模这么大,二是没想到会议层次这么高,三是没想到经销商的素质提升得这么快,四是没想到解决实际问题这么好。”
快速发展与白酒回落
据参加山东品牌经销商大会的专家介绍,我国白酒行业从2002年至2012年,经历了1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这10年里,白酒产业无论从规模到产量,从速度到效益,都可谓是快速提升和发展。数字显示:2012年,我国2364家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实现产量7202.25万千升,同比增长5.67%;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527亿元,同比增长20.65%;工业销售产值7323亿元,同比增长20.82%;销售收入7547亿元,同比增长19.65%;利润总额1054亿元,同比增长36.45%。国务院发展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漆云兰表示,10年来,白酒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速23.4%,白酒价格的上升更是令人瞠目。
但是,2012年四季度以来,经销商明确感到了市场的变化。首先是白酒的产销出现萎缩,虽然中低档酒的销量仍然呈上升趋势,但中高端白酒却是量价齐跌,个别白酒甚至出现价格和销量双倒挂现象,而在一些生产和流通环节,则出现了库存增加、渠道不畅的困难局面。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白酒业量价齐跌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有关专家指出,高端白酒之所以回落,一方面与国家出台的“八项规定”以及限制三公消费和军队的“禁酒令”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白酒业在经过了1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理性的回归也是必然的选择。用漆云兰的话说就是:新一轮的调整,是长期的、短期的、内部的和外部的综合因素的叠加。
白酒业依然坚挺
白酒业还能不能重创辉煌?经销商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早日走出困境呢?这一系列问题是这次参加山东品牌经销商大会的经销商们最关注的问题。在6月28日山东品牌经销商大会上,专家们的主流观点是:白酒行业依然坚挺。长期以来,中国酒类的公务消费快速增长,白酒消费失衡,所以才引起了这一轮市场的调节和调整,这是必然的,符合酒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未来几年酒类市场如何发展?漆云兰说,“首先可以判断,中国庞大的酒类消费市场一定是稳定的,存在的。但支撑它的一定不再是‘三公’消费,而是平民消费、百姓市场,限制‘三公’消费不是短期行为或者权宜之计,它将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其次是高端白酒市场仍将持续发展,‘奢侈品’一定有它的市场存在;再次是酒类行业整合将会加速。”
漆云兰同时指出,未来酒类行业标准的制定、行业的培训、法规的出台将是必然,为酒类行业创造一个平等、诚信的经营体系,创造健康的消费习惯。
《华夏酒报》总编辑秦书尧在论坛中说:“我们的酒行业仍然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行业。这是因为:一是酒行业是个有文化的行业,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而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长,酒和酒文化就有多长,它不可能在历史的某一个节点上戛然而止;二是我们国家经济的基本面是向好的。国家富强,人民就富强,各行各业就会生机盎然,不断发展;三是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向好的。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保持着健康、稳健的发展势头;其四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提倡保民生和加大教育的投入,这个支撑点是强硬的。因此,我们判断,白酒行业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个行业不会倒。”
但是,专家们也同时指出,白酒行业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现在应该回过头来找问题、把脉象,修正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事情,把方向调整好,也就是关注酒行业的未来走向。专家们的主流意见是:要进行文化的创新与突破,这是酒业和厂商走出当前困境,确保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2012年以来,酒类市场上的产品滞销、价格回落等只是一种阶段性现象,是当前白酒消费低迷的外在表现,而传统白酒文化与市场需求之间,特别是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欣赏取向格格不入,却是影响中国白酒持续发展的真正危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