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黔北大地,白酒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随处可见农民植造经济作物,打理红高粱的景象。
“不到一年时间,我们村先后有700多人进了园区的酒厂上班,许多在外打工的青年都从外地回到家门口的酒厂上班了。村民们能过上好日子,都受惠于仁怀名酒工业园区的建设。”仁怀市三合镇卢荣坝村村支书陈发尤指着已经凸显白酒产业城的名酒工业园区高兴地说。
“园区贯穿二合、三合、茅台、合马、沙滩等乡镇,我家附近乡镇的好多亲友都进了园区的酒厂上班了。”正聊着,陈发尤二合镇的一个在园区酒厂上班的表弟说厂里发了过节的奖金,邀他晚上去家里喝酒。
“要说我们村变化最大的,当数陈发国家。他家曾是村里最穷的。”去年12月31日,在陈发尤的引领下,记者走进陈发国家,才到院坝,屋子里传出猜拳行令声。
陈发国脸红红的,他家的炉子边聚了六七人,主人正在招待亲友。
“我50岁的人,干了一辈子农活,想不到晚年两个儿子及儿媳都能进家门口的酒厂上班拿工资,咱老百姓有福气啊!”这是亲身经历过从两个儿子“游手好闲忧心”到“上班拿工资回家开心”变迁的陈发国的肺腑之言。陈发国有2个儿子,都成家了,但却一直没事干游手好闲的,这让老人十分忧心。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建设中占了陈发国4亩地,他的两个儿子因此被安排进园区的国台酒厂上班,除种地收入外,每月家里就要增加六七千元的收入。
“园区占了我们兄弟俩40亩地,我们两兄弟两家人,父子婆媳每家4个人都在园区的酒厂上班,每月家里增加收入净增万余元。”同样,该村近不惑之年的赵权谈起村里火红的日子喜悦之情在脸上流淌:“道路硬化了,收入增加了……。”
“其实村民们被占的地大都是丘陵上的沙砾土,那些地不适宜种经济作物,村民们都愿意拿出来。”村支书陈发尤补充说道。
仁怀市坛厂镇桅杆村民沈仕良今年光种植高粱收入就净增近万元,这成了家里最重要也最稳定的收入。
近年来,仁怀白酒产量特别是茅台酒产量逐年增加,对仁怀本地产的独特品质的红高粱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所以高粱种植业特别发达,目前已发展为一种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中的一个特色品牌,而且目前已经向桐梓、正安等遵义其他周边县市发展。目前,仁怀21个乡镇、街道已建立了红高粱有机原料生产基地,种植面积30多万亩,预计产量超过10万吨。高粱种植业发达,以及工业反哺农业的种种惠农政策,让仁怀10多万户农民在田间地头、家里家外扮演着“既是农民,也是工人,又是种植红高粱的大户”的多重身份的新型农民,他们都因高粱种植走上致富路。
采访手记:
走进遵义各个名酒工业园区,目光所及,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遵义市白酒产业发展欣欣向荣,这与多年来省及遵义市各级政府大力扶持该产业密不可分。
在仁怀干部群众中,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头3年看山,过3年看车,再3年看城!
按照“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思路,遵义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今年以来,遵义各县市区以特色城镇为支撑的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
遵义仁怀酱香白酒名扬中外,但长期以来,仁怀白酒企业的包装物一直都是从四川采购,每年上百亿元流失,这是贵州难以启齿的痛。这种状况将随着仁怀名酒工业园区酒类配套产业区的建设而结束。据介绍,配套产业区发展定位为酒类产品包装、包装物生产、仓储及物流配送等白酒相关延伸产业,设计物流吞吐量约50万吨/年,白酒包装15万千升/年,酒类包装物印刷3000万套/年,总投资约100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期末,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将完成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亿元以上,酱香型白酒产能达20万千升以上;能为市内白酒企业提供80%以上的配套产品,基本结束遵义市白酒企业在外印刷、采购包装物历史。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