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商界流行“成王败寇”,主张“赢家通吃”,延伸到酒类行业,也理所当然地养成了加法心态——不断拓展市场,开发新业务,增加新产品,发展新品牌,寻找新客户。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牙好胃口却不好,导致消化不良:资源与能量过度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失去效率与竞争力,结果被市场无情地抛弃。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做减法。
营销减法
中国商界一直流行抓大放小,重大轻小,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冲动。于是大家都从大处着眼,尽可能覆盖目标消费群体——占领最大的市场,于是中国市场变成大同世界——产品同质化,思想同质化,营销同质化。同质化竞争营销就变成一场对抗游戏,常常想如何打败对手,抢对手的顾客与销量,多数营销人是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还要把勺子伸进别人的碗里;中国人崇尚亮剑精神,你给我一剑,我就给你一刀——广告战、促销战、价格战此起彼伏,耗尽资源抢占市场的结果是销量有了,利润却没了。
酒类品牌可不可以不打硬仗?当然可以,只要定义和选择好市场,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战略,就能找到市场空隙长驱直入。这就是在针对营销做减法,放弃大家都抢的大路,找准自己的独木桥,在大同的世界中做到大不同,从而脱颖而出。
那么该如何做营销减法?
把市场分成若干个小块,把对手成功抢占的市场减掉,把不内行的业务减掉,将主要精力与资源聚焦在最擅长的业务上:超越竞争,发现别人都在干什么,毫不犹豫地减掉;超越顾客,关注顾客的梦想,开辟全新的市场;跨越时间看市场,关注未来市场格局变化,开创新的服务与需求。
市场减法
“立足中国,走向世界”是许多酒类品牌的梦想,面对中国版图,总想将更多的市场纳入自己的业务范围内;规模不大的品牌,也要将销售分支机构“红旗”插遍全国,却很难保证“红旗不倒”,更难保证“彩旗飘飘”。中国市场太大,太复杂,文化多元,消费多极,建立一张覆盖全国的营销网,很多时候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酒类品牌来说,要想抢占全国市场,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拥有强大的营销团队,二是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三是有着强大的资金实力及现代化的营销理念。不幸的是,对于中小酒类品牌来说,这三项都存在短板,至少不是强项。征战全国,我们总是面临很多问题,剪不断理还乱,包括管理空心化,目标分散,人才稀缺,资源馈乏,有量无市等等。这些问题任何一个,对中小酒类品牌而言都是灾难,所以有人将它们比喻成“流星”,来得易去得更快。
更糟糕的是,很多品牌站在家门口市场,参与的却是全球性竞争。在市场上,前有外资品牌的“泰山压顶”,后有同命相怜的老乡“同根相煎”,怎一个乱字了得。不少人感叹生意不好做,日子难过,更有人悲哀地问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乱世出英雄,乱市出品牌”,强大的品牌多数于乱市中崛起,当然这要讲方法重技巧。其实这也不复杂,多数酒类品牌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先生存后发展,先找准自己的根据地市场,再做大做强、做深做透。
我经常给企业建议,先做幸存者,再做建设者。先埋藏“逐鹿中原”的梦想,抛弃“问鼎天下”的口号,埋头做事,把一个区域市场做深做透,不仅能“吃饱”,还会“吃得好”,等发展壮大后,再去找强者“扳手腕”。
当前的酒类行业,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可是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销售收入不高却是全国撒网,资源有限,就不可能重点培养,哪个市场都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被轻而易举地“吹走了”。因此,中小酒类品牌必须学会做减法,减掉以下市场:无法赢利的市场,市场格局已定型的市场,产品不适应的市场,企业能力不匹配的市场,已有十分强大竞争对手的市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