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海底捞,大多数人心里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火锅”而是“服务”两个字。这个在餐饮行业独树一帜的连锁火锅店,凭借几乎无可挑剔的服务征服了消费者的心。
很多网友开玩笑说,只要是地球人都阻挡不了海底捞的服务。
玩笑归玩笑,但海底捞的服务理念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严肃话题。
排队等位时免费的点心和棋牌、用餐时提供的头绳和擦镜布、洗手间的牙刷和护手霜,所有这些细致到“变态”的服务细节,让每位客人都感受到一种内心的满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底捞的核心其实已经不是餐饮,而是服务。
记得有一次从海底捞北京西单店吃完出来,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结果门口还坐着100多位饥肠辘辘的食客,一脸无辜地在苦苦等候。有人玩虾片、有人弄手机,脖子伸得老长往里瞅着,仅仅只是为了吃一口火锅。
服务至上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起初就是麻辣烫的露天小摊子,上世纪90年代末在古城西安一炮而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海底捞火红之风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有两个小故事很有代表性,也成为口口相传时最常用的例子。
说有这么一对情侣去海底捞吃饭,香辣四溢、满头大汗。姑娘突然问了服务员一句:“唉,你们这里有冰淇淋吗?”
来自农村的女服务员忽闪着纯真的大眼睛,愣了一下。立即回复说:“姐,有!你等着。”
15分钟后,服务员满头大汗的回来,送上了一支蛋卷冰淇淋。谢过之后,吃饭的姑娘继续吃饭,服务员继续服务。
几个星期之后,这位顾客又来到这家海底捞用餐,又一次满头大汗。她叫住了一个服务员说“给我来一份冰淇淋。”新来的服务员傻了,憨憨地回答:“姐,对不起,我们店里从来就没有冰淇淋!”
原来,第一个服务员当时是骑着自行车,自己出钱跑到外面的冷饮店专门买回来的,也没有告诉任何人,一切只是为了叫顾客高兴。这件小事当场感动了许多人,也成了早期推动海底捞人气的重要情节。
还有一件事是这几年刚发生的。
说有一个大夏天,不少人一起吃火锅,快散席的时候,服务员送上了几 盘切好的西瓜。几位顾客吃了不少,最后有人说了一句“服务员,给我拿个塑料袋打包吧”。服务员说,汤汤水水实在不好带,顾客仍然坚持要打包。服务员微笑着说:“哥,切开的西瓜打包会把您的包弄脏的,不行我给抱一个整西瓜吧。”
就这样,几位酒足饭饱的顾客开开心心地抱着西瓜回家了。这个故事成了一个笑话,也造就了海底捞的口碑。
有人评价说,在海底捞,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还有顾客点评说:“现在都是平等社会了,让人很不习惯。”
但他们不得不承认,海底捞的服务已经征服了绝大多数的火锅爱好者,顾客会乐此不疲地将在海底捞的就餐经历和心情发布在网上,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海底捞,一种类似于“病毒传播”的效应就此显现。
把员工当作上帝
许多人在研究海底捞,分析它的成功秘诀,海底捞甚至已经成了哈佛商学院的范例,还有人专门写了书。
1999年我开始接触这个火锅,基本每月一次,看着海底捞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店到现在全国连锁、好评如潮,我一直悄悄给自己的定位是海底捞资深观察员。从点了小料应该几分钟上桌,豆浆的温度是否合适,代客泊车是不是规范……很多的细节都有长期的判断标准。
从一个顾客的角度来看,从这十几年就餐的体会来看,我觉得海底捞的成功不在于它的味道强于竞争对手多少,也不在于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甚至与广大顾客的极尽赞美之词没有多大关系。海底捞成功的核心,在于经营者对最基层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认同感。
“把员工当作上帝”是海底捞的准则,经营者、管理者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心、以人为本的培养。
换句话说,只有把员工弄高兴了,顾客才会开心。
举几个例子,在北京各种饭店打工的服务员基本上都住在地下室里,而海底捞的员工都统一安排在饭店附近的居民小区里,能洗澡、能上网,甚至有专门聘用的阿姨帮助打扫卫生。
海底捞的员工每年过年,都由公司统一报销火车票,还有专门送给父母的过年慰问金。海底捞员工的薪酬水平属于中等偏上,而且有完善的晋升机制,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包括店长、经理,甚至集团的高管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
为了帮助员工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海底捞出资千万元建立了一所寄宿制学校,让优秀员工的孩子免费接受教育。
海底捞还建立了专门用于员工医疗方面的基金,当员工生病住院以后,所花的医疗费用直接来自于这个医疗基金中。
如此种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自然会很高,他们自然愿意在海底捞工作,奉献美食和快乐。
海底捞自己的说法是,员工最需要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和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这也就是海底捞成功的最大秘诀。
最酣畅的顾客体验,可能不是海底捞的味道如何香醇,最难能可贵的也许是每次进门的时候,海底捞员工眉眼上翘,还是发自内心的那一句“哥,姐,您来了!”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