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区优势到集群效应,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文化内涵的挖掘、建设与传播,从全球范围来看亦是如此,地处不同国家、盛产不同酒种的各个优秀产区,各具生动而鲜明的文化性格,这是由酒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所决定的,而唯有文化才能赋予一个产区灵魂。
在宜宾,在宜宾的酒文化中,在宜宾白酒产业的文化进步中,我们同样感受到来自“酒都”灵魂中的深沉魅力。正如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所言:“宜宾打造酒文化软实力,不仅仅是停留在传承上,更重要地是寻求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创新。”
文万彬的“梦文化”
文万彬是宜宾红楼梦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于酒文化软实力的打造,他可谓体会至深。文万彬回顾说,2008年收购红楼梦酒厂时,梦酒已不复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盛况,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这个品牌几近销声匿迹,剩下的就是几口窖池、一张生产许可证和一枚商标。如何重整旗鼓使之焕发生机,文万彬一时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
怎么办?文万彬把当时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拜访业内知名人士,从沟通交流中找方向、找灵感。最后,他得出一个确信无疑的答案:“红楼梦酒业要发展,就非打造文化软实力不可。”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酒业人士所熟知的了:红楼梦酒业先是与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合作,短期内恢复了品牌知名度,继而于2011年成立了中国红楼梦酒文化研究会,并借助红楼梦糟坊头明代酒窖考古重大发现,成功研发推出高端新品——永乐古窖酒,顺利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品牌的融汇,使梦酒重又焕发出强大的市场活力。
事实上,因文化提升而水到渠成,文万彬与他的“梦文化”只是宜宾的一个缩影。中庸文化、忠义文化、华夏文化……都能在宜宾酒类品牌中找到踪影,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与酒类产业结合得如此细致紧密,这在全世界都是极其罕见的,也极大提升了宜宾酒业的内涵价值。
文化引领,点酒成金
在宜宾三江六岸的江堤城墙上,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座座大型酒文化浮雕,以生动的图案展示着宜宾的酒文化风采。伫立于内宜高速公路宜宾出站口的一座9.9米高的青铜酒樽,让每一个踏入宜宾的宾客似乎嗅到了浓烈酒香。辟建于宜宾博物馆内的宜宾酒史陈列馆和新建的五粮液酒文化博物馆,展品众多,内容详实,生动地展示了宜宾酒的源远流长。宜宾城中部分街道、建筑物、城雕均冠以酒文化元素的称谓,如酒都饭店、酒都剧场、五粮液大道、酒都路。三江路艺术长廊有“历朝酒都”群雕。宜宾相继成立了酿酒协会、酒文化协会和“酒文化”研究会。为彰显宜宾酒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宜宾还另辟蹊径,着力打造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大酒坊》,该剧以历史为幕,以民族文化为底蕴,围绕酒道、商道、人道,融合文化、经济、政治,讲述了一个酿酒之道与做人之道的故事……
这种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
在《宜宾市酒类产业“十二五”规划》中,记者注意到,本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特色化、旅游产业化“五化联动”的思路,宜宾市提出,“投入50亿元,将当地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西部旅游的黄金目的地,走出一条酒文化与旅游文化相融合、酒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联动之路”。目前,这一尝试已初见成效,数以万计的宾朋因酒而来到这里,却邂逅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美景”,五粮液工业旅游区和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便是其中的“醉美”代表。2011年,宜宾全市旅游收入实现137.5亿元,同比增长27.5%。
在谈到酒文化建设与当地旅游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进向《华夏酒报》介绍说,从酒文化旅游布局上,宜宾将力推酒都特色街区(北区和南区)、酒文化影视城、酒都博物馆、酒文化主题公园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从有利于旅客观赏和品味酒都文化特色的角度,把宜宾酒文化旅游划分为文化特色街区和酒文化产业园区两块来做,推进酒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打造。如深度挖掘民间重大节日中与酒有关的风俗,开发宜宾苗族“拦路酒”、“祭花杆”等旅游项目,并争取用5年时间,将“酒圣节”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经济文化旅游活动。针对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引导酒类企业开发品种多样、包装精美、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旅游礼品酒。如以五粮液工业园区为主体,结合李庄酒工业园区、高洲酒业、红楼梦酒厂等,开发以体验白酒生产工艺流程为主导的工业旅游线路;打造以饮酒为主题的餐饮美食街及白酒品牌发布会展中心。
就在2012年“中国白酒文化节”期间,宜宾市还举行了当地名小吃、名特色餐饮店、名土特产的“三名”评选。对此,徐进认为,要把宜宾白酒传播出去,仅靠传统单一的酒类营销是不够的,单靠酒文化自身的力量也是不够的,“民以食为天,食文化与酒文化的完美结合,才是宜宾白酒走出宜宾、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关键。”
宜宾市南溪区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吕金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食文化中,如果只有美酒而没有美食,只能是独饮黄昏后的郁郁寡欢;如果只有美食而没有美酒,就成了无酒不成宴的宴会,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就不能在非常热烈的气氛中完成。从酒文化与食文化的共同根源中提炼品牌精华,形成有效的市场影响力,这在近年来以南溪豆腐干为代表的宜宾当地食品产业迅速发展中,已经得到充分印证。
看来,这种无形力量不仅凝聚着宜宾的酒文化分枝,还是包括酒业在内的多个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它究竟来自何处?又将指向何方?
文化创新,自觉自信
我们的寻找在杨冬生这里豁然开朗。“这正是宜宾的酒文化软实力——来自于酒都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如果没有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宜宾的酒产业竞争力就无从谈起,也是没有前途的,宜宾白酒品牌也不可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杨冬生说道,酒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但是也必须注重创新,缺乏创新、固步自封的酒文化同样没有前途,能够将宜宾当地丰富的白酒传统文化、白酒企业文化、白酒品牌文化凝聚到一起,使宜宾的酒业、农业、旅游业、食品业等产生良性互动,这力量便是“酒都”文化创新的自觉自信。
不可否认的是,从传统产区优势到现代化、国际化运作机制下的产业集群效应,有相当一部分白酒企业对文化创新的理解并不准确,片面地认为酒文化就是酒的酿造历史,或者说就是组织员工做做企业内部活动,要么进行一些商业气息浓重的文化事件营销,甚至有些企业反问道:“酒文化能当饭吃吗?酒文化能卖到钱吗?”
对于酒文化的自觉自信和创新,宜宾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桥曾鞭辟入里地提出了“刀叉”与“筷子”的理念,他认为,中国白酒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白酒品牌有没有张力,关键是靠文化本身。将之与五粮液的国际化发展相结合,唐桥具体分析道,为什么白酒在亚洲有市场,特别是在韩国、日本,是因为中国与韩国、日本的文化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他们也是用筷子,而西方国家用的是刀叉,如 果能够把西方国家的刀叉变成筷子,就是说明他们接受了中国的‘食文化’,那么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中国的酒文化。”
对白酒文化充满自信,并通过创新的应用和传播,使之在全球范围产生更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不仅是五粮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整个宜宾白酒产业乃至中国白酒,同样值得深思借鉴。
在中国酒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郭五林教授看来:“酒文化首先是一种符号,一种物化了的符号,通过酒类产品的形式,这种符号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底蕴;其次,酒文化是一种行为,这种文化行为体现在从生产到营销,再到终端消费的全过程之中,它是通过生产商、中间商和终端消费者来共同实现的。”他具体分析说,在此基础上,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竞争软实力,推动着酒企和整个产业的生产、营销行为。
“酒文化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郭五林说,结合宜宾实际来看,酒文化产生的效果涵盖了很多方面,比如引导消费、情感交流、求得共识、凝聚人心、团结朋友,比如提高产值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地域、品牌的知名度等等。“只有对酒文化形成这样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具有更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继而将之创新应用于企业、产业的发展实践中。”
可以说,围绕白酒产业核心的多产业联动发展,正是宜宾对酒文化自觉自信的创新应用;反过来,通过旅游、食品等产业的润色渲染,又更加丰富了宜宾酒文化的内涵价值,提升了宜宾酒文化的魅力形象,最终凝聚成“酒都”宜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灵魂,宜宾从产区优势迈向集群效应的步伐才更加稳健快速。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