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的两段“愁”情
“我看,无论如何这扩能项目必须立即上马,否则不仅满足不了现有客户的需求,而且也会影响到企业今后的发展,这是我非常担忧的事情。”
宜宾长兴酒业公司会议室里,由李刚总经理主持召开的扩能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会议正在进行,李刚根据目前公司面临的产销形势做出了这一慎重分析。这时,桌上的手机再一次响起来,他向参会人员示意了一下,便拿起桌上的手机接听起来,电话那头的语气中充满急切之情:“李总,你可要考虑啊,我的许多经销商都在办公室等着要酒不走呢,急需你给我发10千升原酒。”
“黎总,不是我不理解你,而是我酒库里已经没酒了,我这边的情况也跟你一样,还有很多客户都在等着要酒呢。”李刚不容商量但又十分客气地回复对方。
持续了大约5分多钟,李刚才安抚好这位客户。以前,李刚总为酿出的好酒滞销而发愁,而今,他却为满足不了客户要求而发愁。从1998年创办宜宾川雄酒业,尤其是自2000年创办长兴酒业以来,李刚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对照。
正是品牌效应提升,带来了两种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折。
李刚回忆说,创业之初,酒都宜宾这个产区化概念还不明显,从而导致区域性品牌效应不明显,“走出宜宾的地域范围就无人知晓,酿出来的酒再好也很难打开市场局面,长期处于滞销状态。”经过几年打拼,公司虽有了一定发展,但却始终难以实现质变式增长,2007年的时候,酒厂总产值为800多万元,实现利税220多万元。就在这一年,宜宾市政府决定举办一年一度的宜宾酒圣节,李刚带队参加了首届宜宾酒圣节,正是这个后来改名为“中国白酒文化节”的酒圣节,改变了长兴酒业的命运和前途。
“宜宾市委市政府大力加强酒都宜宾这个区域性品牌的打造,重点培育包括长兴在内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李刚说道,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行业和市场逐渐认可了“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这一整体性品牌诉求,意识到宜宾是中国五粮浓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和优势集群,“洼地效应”更加凸显。于是,“长兴”品牌中的“宜宾基因”开始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作用。现在,长兴酒业早已是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规模企业,品牌酒的市场覆盖面日益广泛。
在李刚的回忆中,我们体会到“品牌宜宾”对于产业集群中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像这样对原产地区域品牌的打造,不仅局限于一年一度的“中国白酒文化节”,还体现在宜宾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当中,聚焦于品牌,宜宾的产区优势和集群效应将使每个酒企直接受益。
构筑三大品牌
基于传统的白酒产区优势,并结合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发展理念,宜宾市委市政府对品牌的理解和打造分为三个层面,即:产区化的区域品牌、具有张力的企业品牌、走向全国的产品品牌。
在产区化的区域品牌打造方面,近年来,宜宾市着重实施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对本区域白酒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据宜宾市酒促局副局长兰国宾介绍,早在2005年,宜宾市就提出了“宜宾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程计划,在四川省质监局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经过多年努力,于2010年8月正式提出申请,同年9月3日国家质监总局发布了受理公告,同年12月正式批准。“宜宾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成功申报,为当地赢得了不可估量的区域品牌溢价资源。
其次,是对本区域品牌进行文化打造与包装。
从2007年起,宜宾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宜宾酒圣节”,并逐渐将之打造为在四川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节庆文化品牌,为凸现产区化区域品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2011年开始,宜宾市将“酒圣节”更名为“中国白酒文化节”,更加彰显出宜宾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再次,将本区域品牌的内涵建设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
自2008年开始,宜宾开始谋划“五粮液酒文化特色街区”的打造,根据规划,这一街区建成后,不仅是宜宾独特酒历史、酒产业和酒文化的形象载体,更是酒都宜宾城市形象和气质的集中表现,而酒文化影视城、酒都博物馆、酒文化主题公园等城市重点项目也在加快建设当中。城市发展规划紧扣酒文化主题,为表现“酒都宜宾”这一产区化区域品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在当地企业品牌和重点产品品牌的打造方面,宜宾的策略是政府与企业联动、品牌与市场呼应。
对此,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进介绍说,早在几年前,宜宾市政府就出台了鼓励白酒企业打造产品品牌的配套政策:除继续加大对“五粮液”、“五粮春”、“五粮神”、“五粮醇”等知名品牌的宣传力度外,对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产品的白酒企业,将其广告投入视为实现利润进行考核奖励;同时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规模和实力基础的新品牌,积极争创国家、省名牌。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酒类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首次获得四川著名商标、四川名牌产品的酒类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此外,各种展会平台也是展示宜宾白酒产业三大品牌的有效途径。
如一年一度的“中国白酒文化节”,吸引了全国范围的优秀经销商和酒类爱好者来到宜宾,这种亲身体验将进一步加深其对宜宾白酒品牌的了解和感情;同时,以五粮液集团为引领,宜宾当地二、三线白酒企业抱团出击,频繁亮相全国糖酒会、西博会等平台,集中展示宜宾白酒的品牌形象;而当地企业通过借鉴洋河的“后终端营销”模式、茅台的“八大营销”等先进经验,不断创新白酒品牌营销模式,同样对宜宾白酒“三大品牌”的强势打造起到了积极推动。
在此基础上,宜宾提出了“捆绑营销”的创新方向,旨在进一步加快当地酒业三大品牌的打造与传播效率。这一构想包括一方面加大支持和鼓励五粮液集团、高洲酒业、叙府酒业等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品牌打造,同时借助这些企业品牌的发展态势,加强推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宜宾酒”这一公共品牌,借此提升宜宾白酒整体形象,其他企业可以在“宜宾酒”的品牌旗帜下进行营销升级和品牌打造,从而实现宜宾白酒地方品牌的捆绑营销。
对此,徐进有更加具体的设想,他建议以龙头企业五粮液为主导,其他白酒企业参股,组建“中国酒都宜宾酒股份有限公司”,“这样我们既可以规范宜宾白酒企业的无序竞争行为,有效解决基酒外销问题,获取无形中流失的利润;又能充分发挥五粮液的品牌价值,提高五粮液的优质品率,创造更多的新价值和利润;与此同时,加快中低档白酒的发展,对宜宾散酒和基酒外销加收产业发展基金,用经济政策来规范并引导散酒,尤其是基酒走出宜宾。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形式,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中国酒都宜宾的白酒产业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长效溢价的力量之源
谈起宜宾白酒的品牌效应,就不能不提“五粮液”。
1995年,五粮液第一次占据中国食品行业领跑地位时,其品牌价值为31.56亿元,而在2012年,其品牌价值已达到659.19亿元,18年间增长了近21倍,五粮液品牌对“世界名酒”做出了最有力的诠释。
从营销的角度加以分析,品牌价值并非恒定不变的,18年间,我们曾经亲眼目睹了众多国产品牌的起伏经历,海尔、联想、长虹、康佳、巨人……时起时落,或声誉鹊起,或江河日下,或螺旋式上升,或波浪状前进。唯独五粮液,仿佛拥有“永葆青春”的神奇魔法,在这样一个时间跨度里始终保持着品牌价值的良性增长,其中奥妙何在?
原因也许就在于五粮液所生长的这片土壤,“酒都”宜宾与白酒大王这两个强势品牌所叠加产生的共振效应,便是长效溢价的力量之源。
我们看到,在五粮液品牌价值持续飚升的同时,酒都宜宾这个产区化区域品牌也在不断成长壮大,同时,受“中国白酒之都”、“中国白酒金三角”、“五粮液”、“宜宾酒”的品牌引领,一批骨干企业自觉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品牌研究开发和培育投入,加快原酒销售向品牌瓶装酒销售的转变,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到2012年末,宜宾市共拥有注册白酒商标106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8件,四川省著名商标12件,四川名牌产品13个。
而酒都宜宾品牌建设的长远规划则更加令人期待:确保五粮液品牌价值稳居全国饮料食品行业第一的品牌地位,培育2~4个全国知名品牌和一批区域性知名品牌;充分运用和保护“宜宾酒”品牌,提升“宜宾酒”的附加值。诚如徐进所言,当今的市场竞争,已超越了产品和价格层面,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只有具有 深厚文化的品牌,才能长久发展,焕发出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酒都宜宾即将步入国际市场的崭新竞争环境,而酒业品牌的王者桂冠,正在那里静候它的到来。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