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旭 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
在今年3月份,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朱思旭还在观察,2012年究竟是白酒行业的新起点,还是拐点?半年之后,朱思旭开始倾向于后者。
“金融危机从2008年到现在还没有到达真正的谷底,国家对‘三公消费’的限制也是一个信号,加上酒驾入刑对白酒行业的影响,2012年可能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拐点之年。”朱思旭分析说。
8月29日,朱思旭参加了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办的酒类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浙江商源、广东粤强、福建吉马、江苏苏糖等酒类流通企业的发言,让他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随后在8月31日,他在自己的新浪微博里写下了这段话:“中国酒类流通行业是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演变而来的。近年来,酒类生产厂家崛起独大,零售终端做大做强,批发企业面临哑铃状的转型压力。‘变’与‘拐点’是今年的主题,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及市场运作能力是当务之急,进行消费者教育,普及酒文化,让酒成为人们的生活要素及生活方式是一项长期任务。”
“流通行业需要借助一些数据支撑,将流通商所面临的困境反映给生产厂家。如果不把这些信息反馈回去,生产厂家还在大量扩产,那行业可能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朱思旭说。
白酒发展的“七年之痒”
朱思旭表示,做酒需要透过一些行业现象,看到背后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白酒也有发展规律。经济好的时候,白酒销量一定好;经济不好了,白酒销量也会下降。”分析白酒行业近20年来的发展路线图,朱思旭认为,在过去的20年里,白酒行业每7年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他将这种现象称为白酒行业的“七年之痒”。
朱思旭认为,从1990年~1996年的这七年,是“一招鲜吃遍天”的秦池标王时代。孔府家、孔府宴、秦池等酒厂一时间风光无限,白酒行业不断扩张,到1996年白酒产量攀升至801万千升的历史高峰。
从1997年~2004年的这七年,则是贴牌制胜的五粮液时代。尤以1997年作为白酒行业的拐点,产量一路下滑,到了2004年,白酒行业产量从最高峰的801万千升,跌至300多万千升。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