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高调叫卖的金威啤酒,扰攘大半年之后的结局让人唏嘘。
9月10日,燕京啤酒正式函告金威啤酒的控股公司粤海集团,放弃收购金威。在香港上市的金威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亦发布公告称,截至公告日,仍未采取或达成任何行动或交易。就这样,高调出嫁的金威仍然滞留闺中,不得不另谋出路。
喧嚣的“金威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啤酒行业的现状。
啤酒行业是中国酿酒业中集中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通过近十几年来的集约化产业整合,企业数量逐年减少,行业资源不断向优势企业和品牌集中。随着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百威啤酒四大巨头的不断扩张,优势资源也在不断减少。同时,临近收官,又在行业增速预期下降的前提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无疑会更加激烈,无论建厂还是收购都变得越发谨慎。
婚嫁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未来,以四大巨头为代表的“男方”更多在做的是“权衡”,而作为“女方”,以“金威”为代表的那些待嫁的二线啤酒强势或优秀企业则当“自强”。
高调的“比武招亲”
金威啤酒出嫁之心早已有之。
2008年,业内就盛传金威啤酒与青岛啤酒密谈并购一事;2009年,传出华润雪花有意并购金威啤酒西安生产基地;2010年中,又传出燕京啤酒欲并购金威啤酒西安生产基地。从青岛啤酒到华润雪花接棒再转接燕京啤酒,这些啤酒巨头前后均传出过有意并购金威啤酒一事,但都未开花结果。那时的金威啤酒待字闺中,掂量着有意者的分量。
这是一场有关爱情的剧目,如果有错,便错在彼此的错误估计。
2月14日,这天是西方的情人节。无独有偶,金威啤酒选择在这天发布自愿性公告宣布“出嫁”意向,高调回应外界:公司已开始与独立第三方洽谈,并再次声明:公司出售的仅为旗下业务及资产,并不涉及股份,金威啤酒控股股东粤海集团仍然保留公司股权。
其实,这一决定并不是从2月14日才有的。早在2012年1月20日,金威啤酒发布公告称:公司在连续两年亏损后于2009年实现盈利,但仍面临各种重大挑战。结合当前不明朗的经济环境,公司董事会计划与若干主要从事酿造及分销啤酒的第三方洽谈,拟向其出售若干啤酒业务和资产。
对于啤酒巨头和霸主来说,金威啤酒此番比武招亲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按产量计,2011年广东啤酒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珠江啤酒、青岛啤酒、金威啤酒、百威啤酒和燕京啤酒。其中,珠江啤酒产量为121.2万千升,占广东市场的28.94%;青岛啤酒产量为97.8万千升,占比23.35%;金威、百威、燕京产量分别为57万千升、41.8万千升及33.3万千升;而华润雪花广东的产量为30万千升。
从去年的排名来看,业内人士分析,若珠江拿下金威,那么就牢牢占据广东龙头地位;如青岛成功,那么将助其成为广东最大的啤酒商;要是百威得手,其将超越青岛拿下广东市场的第二席位;如果被华润雪花收购,它将获得与青啤在广东叫板的资格。不论金威最终花落谁家,都将改写广东啤酒市场的格局。
于是消息一经公布,一时间,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珠江啤酒、华润雪花纷纷参与谈判。不到十天时间,2月23日,就有消息称,金威啤酒出售工作已经完成第一轮竞价,从5位报价买家中确定了3家入围进入第二轮竞价。按照惯例,大家乐观估计出售工作将在3月份完成,谁也不曾料想一谈便是半年之久。
在这个过程中,被广泛视作最可能购得金威啤酒资产的青岛啤酒最先退出了比武。据青岛啤酒内部有关人士透露,金威的“包袱”太重,如果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这笔交易就未必值得做。“金威不是那么好吞的,谁接手都会背上沉重的历史和人员包袱,而且粤海集团集中股权的目的很明确,要卖个好价钱,要是代价很高,你还认为值吗?”
并且刚刚进入2012年,广东市场的排名就发生了变化,青啤超越珠江排名第一。即使不考虑金威的因素,青啤已然稳居第一,而金威的市场也很难帮助任何一家改写这个局面。
而因现金不充裕并不被看好的燕京啤酒,当时却传出有可能通过向母公司北京控股拆借部分资金的方式,参与对金威啤酒资产的收购。历史上,燕京啤酒还从未实施过超过10亿元的并购,足见此次其收购金威啤酒的决心。
随着青岛啤酒的退出,百威英博的战略不符,珠江啤酒的有心无力,相比华润雪花,燕京的迎娶金威的欲望更强烈些。最终燕京胜出获得了这个机会,于是开始了漫长的密谈。
聘金太高吓跑“婆家”
对于预计3月底就会有结果的金威出嫁事件,《华夏酒报》记者也一直在关注。3月结束了,但是并未等到结果,双方均未透露任何消息。这样的情况持续到6月中旬,境外媒体爆出燕京与金威收购谈判破裂的消息,随后金威对此消息予以否认。
7月12日,深圳苏赛特商业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均在其微博中认为,“金威巨亏,终于扯下了这块遮羞布。原想比武招亲,众人抬轿,把闺女风光地嫁出去,没想到这门亲事还没头绪。意向者燕京也不是高富帅,最近日子过得有点紧,就为聘金这点事,双方僵持住了。”
“是燕京出不起钱放弃了。”近日,金威啤酒行政总裁叶旭全如此向媒体表示。燕京收购金威的结果终于浮出水面。
一直以来,燕京和金威双方都是诚意十足的。3月8日,燕京啤酒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决定向下修正公司可转换债券转股价格,这意味着,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将有很大机会在近期内将手中的债券转换为燕京啤酒的股权。3月23日,燕京啤酒召开201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大会上对可转换债券转股价格的议案进行审议。
一些业内人士从其中窥探出了玄机,明白此举是燕京啤酒在稳定股价,意欲再融资的表现,这显示了燕京收购金威啤酒的决心和信心。这时正是燕京啤酒、百威英博等三家公司通过了对于金威啤酒收购的第一轮竞投。燕京啤酒此举也表示,他们将争取拿下金威啤酒,在未来的竞争中,找到新的定位。
然而随着谈判的推进,行业环境和企业经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啤酒行业经过多年的洗礼和残酷竞争,已经形成了多元化格局。一方面是地方性品牌已经被淘汰或兼并得所剩无几,可直接并购的资源很少。另一方面是各大啤酒品牌在全国各核心城市市场已经互相渗透、互相角力,打得不可开交。
叶旭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就在金威与燕京密切谈判的半年时间里,也不断有新的情况发生。啤酒行业在经济增速放缓、天气等综合因素的冲击下已然进入增速放缓的轨道,燕京和金威所受影响更为明显,这些毫无疑问考验着洽购双方促成交易的信心和底气。
于是,燕京和金威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燕京啤酒中报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燕京啤酒实现销量279万千升,微增2.57%,增幅明显低于青岛啤酒的11.3%及雪花的6%,亦低于行业4.85%的平均水平,净利润也仅微增2.7%至4.5亿元。其半年报信息透露,燕京啤酒在全国拥有近30家子公司,但燕京啤酒(桂林漓泉)公司再加上广东燕京及燕京啤酒赤峰公司,这三家企业上半年净利润高达3.79亿,在净利润中占比超过八成,这意味着燕京啤酒剩余其他20多家子公司上半年仅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从资金链上来看,截至6月30日,燕京啤酒的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反映其资金链充裕程度的数据分别为24.7亿、3440万、1?.24亿及9833万。这与此前业界爆出的并购金威或高达45亿元的报价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截至6月30日,燕京啤酒的负债率高达41.00%,同比增2.09%。而因业务规模扩大所需流动资金增加,其银行借款有所增加,导致短期借款高达42.1亿元,较年初大增76.82%。
销量、利润增长遭遇考验,并购资金压力骤增,燕京放弃金威似乎也顺理成章。
而对于金威啤酒来说,在半年谈判过程中,其经营状况也急转直下。据其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金威啤酒净利润出现超1亿元的亏损,这是众多啤酒上市公司中净利亏损最大的品牌。翻看金威啤酒去年的业绩,其在2011年上半年及全年盈利分别录得145.6万港元及3476.5万港元,按年下跌84.22%和4.15%。
于是,双方价格的谈判一直拖延到8月底,最终以燕京致函金威放弃此项并购洽谈而结束。
“男方”权衡“女方”自强
是高价娶回金威还是自扩建厂,燕京啤酒颇费了一番思量。
一直以来,收购都是最快速抢占市场的手段。然而随着几大巨头收购行动的高歌猛进,值得收购的优势中小企业越来越少。随着竞争加剧,一方面收购成本抬高,另一方面这些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巨头们挤压得越来越小,收购对大势的影响似乎也越来越小。
如何选择,作为啤酒巨头不得不仔细权衡。
中国酒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四大啤酒集团兼并收购企业数量为12个,新建竣工投产或在建工厂数量为19个,改扩建或搬迁项目数量为38个,超过了并购和新建项目的总和。这一方面是因为可供大集团选择收购的市场资源已所剩不多,另一方面也说明各大啤酒集团开始着力于对现有项目的深耕细作。
2011年,中国啤酒年总销量为4899万千升,其中华润雪花啤酒年销量1023万千升,青岛啤酒销量715万千升,百威英博则以566万千升的产销量险胜燕京啤酒(550.6万千升),取代后者进入行业前三位置。
一方面,这些啤酒巨头加速跑马圈地、抢占空白市场;另一方面则彼此深入对手腹地,展开游击战,燕京啤酒因此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
日前,燕京啤酒的决定也验证了这一点。
9月11日,燕京啤酒公布的增发方案显示,燕京将募投资金26.2亿元投入11个项目,包括对四川、广东、江西、湖南、云南、新疆等8个区域市场的燕京啤酒子公司进行增资。种种迹象表明,燕京似乎正在花更多钱在自身扩能上。值得注意的是,燕京的方案重点拓展四川、广东等地市场,这些也是金威啤酒资产落子的地区。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帐:金威目前有8家工厂,打包销售的是除深圳外的6家工厂,分布在汕头、东莞、佛山、天津、西安、成都,合共有产能120万千升。如果按照早前市场传言金威啤酒叫价50亿元,那么平均下来每千升啤酒产能的收购价格超过4000元。而以燕京刚刚公布的方案看,四川南 充10万千升啤酒约需要投资2.8亿元,那么每千升啤酒的自建成本只有约2000元。
这样来看,燕京放弃并购的金威选择也在情理之中。同时,燕京啤酒表示,以上多地产能不足以覆盖当地市场,此次增发之后,将有利于燕京啤酒在上述区域提高竞争力。
作为待嫁的“女方”,此次出嫁未果后,金威啤酒也选择了“自强”的路径。
9月3日,媒体曝出一则金威啤酒平均每小时生产4万罐易拉罐设备的招标公告。公告显示,增加易拉罐啤酒生产线的是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宝安工厂。如此看来,出售不成的金威啤酒也在重振旗鼓,自主经营。叶旭全表示,除了宝安工厂,金威目前在东莞、佛山等多个厂基本上都在规划产能扩张。金威啤酒6家新建成的工厂都是按40万千升以上产能进行规划的,目前各新工厂大多年销量已经达到了10多万千升的基本达产水平,到旺季,啤酒生产已经满足不了营销的需求,因此金威集团已经将新工厂扩建至40万千升的计划列入议事日程。
如今,金威正在规划包括宝安工厂等各地工厂产能扩张事项。从当初一心“待嫁”到现在“自强”,金威的态度已悄然发生转变。不管怎么说,无论从企业自身的生存角度来看,还是从未来出售的角度来看,做大做强自己都是唯一的路径。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