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掀High消费场
导读:很多企业片面地认为,奥运营销只有在奥运会开始的那段时间才有效果,这种功利性会误导企业将资源聚焦在那一段不眠之夜,看似有道理,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当这种认知成为业界的一种默契和共识时,此时的媒体资源也将水涨船高,且不说营销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即便是费用也可能支撑不起。所以,奥运营销应在奥运之前打响,充分利用消费者对奥运会的期盼之心,唤起认知上的觉醒。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看,青岛啤酒自2005年获得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资格之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一系列体育营销活动。如赞助都灵冬奥会、连续多次赞助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以及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世界杯“观球论英雄”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其实都围绕着它的奥运理念频频展开,算是在为奥运“热身”。2006年,燕京啤酒在“2006燕京啤酒节”开幕式上宣布,燕京啤酒在全国重点市场的奥运营销战略全面启动,并提出了“感动世界、超越梦想”的品牌主张,高调打出了 “新北京、新奥运、新燕京”的口号。
对于奥运会前期的准备活动,酒类企业一方面可以进行文化品牌的营销;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公众展示一个“与时俱进”的品牌形象。围绕会前准备活动,开展事件营销,是酒类品牌的营销关键所在。
2.巧制热点抢夺视听
导读:据权威部门统计,一个企业在世界范围提高品牌认知度,每提高1%需要2000万美元的广告费,但借助大型体育比赛,同样的费用可提高10%的广告效应。体育营销具有快速提高知名度的显著特点,且影响广泛,聚焦功能非常明显,这也是诸多企业,包括酒类企业敢于大力参与体育营销的原因所在。
据了解,啤酒、饮料企业今年争相成为知名体育赛事的赞助商。其中,嘉士伯、可口可乐赞助本届欧洲杯;3月6日,百威英博中国旗下的哈尔滨啤酒与NBA中国正式合作,NBA球星奥尼尔也成为哈尔滨啤酒的“至酷大使”;继签约奥运会、与NBA合作、签约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冠军军团、签约迈阿密热火队之后,青岛啤酒又签约CBA。
而不能成为赞助商的品牌,则通过广告、公关活动、路演活动等方式吸引市场的关注。欧洲杯期间,嘉士伯、百威、喜力等啤酒品牌在CCTV-5欧洲杯直播时段争相亮相,珠江啤酒、燕京啤酒等则立足本土球迷,不仅在广东体育频道直播赛事阶段播放广告,还召集球迷举办“珠江啤酒·欧锦赛激情夜”观战活动。
虽然说奥运之前,是各企业主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谋划的阶段,但并不是说这期间只能等待,提前发力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奥运火炬燃起的时候,众多蓄势待发的厂家纷纷出招,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这才是整个奥运的高潮期。一场豪门盛宴的序幕将因伦敦奥运会而在全球品牌企业之间拉开,如何在这个阶段搞好奥运营销,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3.奥运营销,挥旗呐喊重在参与
导读:每逢体育盛事,啤酒饮料行业不但整体销量、股价上涨,赛事相关赞助商及进行体育营销的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会有所提升。
在查阅了青岛啤酒近十年的年报后发现,2006年及2008年的销售业绩位列第一和第二,增幅达到15%以上,因为2006年举办了世界杯,2008年有北京奥运会。但是在2003年、2005年、2009年、2010年这些“非大赛年”,青岛啤酒的主营收入增幅仅在10%左右。因此,如何借助奥运会这个大舞台来展开多样的酒类营销活动,是各企业苦苦思索的一个命题。
4.做奥运精神的传播者
导读:奥运的高潮终将过去,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应景式的营销方式,当奥运闭幕后,对于奥运的宣传也将偃旗息鼓。其实,奥运有开幕和闭幕,但对于品牌运营和管理来说,却没有这一说法,企业只要发展,必须坚定地扛起品牌宣传这面大旗。在本届奥运会结束后,企业又将进入下一轮奥运会的准备阶段,况且,激情在蓬勃燃烧之际,要想冷却下来也需要一段时日。言外之意,奥运精神要和企业品牌形成关联和转换,继续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传播。
可口可乐作为奥运会的长期合作伙伴,将奥运精神融入到品牌文化中,把奥运营销做成了一个闭环,并且在这个闭环上附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换句话说,可口可乐的奥运营销没有结点,一届奥运会的结束就是下届奥运营销的开始,就如同滚雪球一样,可口可乐借助奥运营销所建立起来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大,同时,可口可乐也借助奥运行销全球。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