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在2011年,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等刺目的字眼频频曝光,不断提醒着我们,食品安全现状仍不乐观,监督管理工作不容丝毫松懈。具体到酒类行业,两会代表委员们更关注酒类产品的质量监管、打假防伪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并且在企业日常工作中不断推进改革创新,身体力行地承担着社会责任,倡导理性消费,确保酒类产品的消费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辅仁药业集团董事长、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臣将产品质量比喻成“穿衣吃饭”,认为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底线。他还特别提到,中低档产品由于产量大、市场覆盖面广,在质量安全方面需要酒厂高度重视,为消费者提供最坚实的饮酒安全保障,名优白酒企业要不断提高酒类市场的品牌集中度,由此提升行业综合质量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认为,确保酒类产品质量安全,应该构建全天候、无缝隙的“监管链条”,对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监督和追查,应该建立一种健全的、执着的执法体系,对典型案件的追查不能浅尝辄止、止于个案,要着眼于行业长远发展。
除此之外,酒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有赖于监督管理机制的完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新乡市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买世蕊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和媒体曝光力度,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威慑不法分子,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相关部门的执法队伍建设。
此外,还有代表委员建议,要健全完善酒类产品的溯源机制,通过积极引进现代的网络、电子技术,建成覆盖全国的酒类流通溯源管理体系,对进入溯源平台的酒类商品进行编码与跟踪追溯,实现酒类生产、批发、零售、消费全过程溯源管理,确保酒类产品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使假冒伪劣产品无所遁形。
食品安全建设任重而道远,酒类行业必须时刻提高警惕,高度重视,全力捍卫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