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流通行业是酒类商品从出厂到供给再到消费手中的一个服务行业,对它的研究既包括上游的供给环节,中间的流通环节,也包括下游消费者的消费环节等方面。本文通过对“十三五”我国酒类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及“十四五”发展趋势分析,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图片
“十三五”时期酒类流通行业发展现状
(一)供给端变化情况
首先,从供给角度,按照商品来源可以划分为国产酒和进口酒,“十三五”期间,我国国产酒市场和进口酒市场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呈现出“市场容量趋稳,消费结构升级”的显著特征。
图1:2011-2020年规模以上酿酒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2011-2020年酒类商品进口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图3:2011-2020年国产酒、进口酒增速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
图4:2011、2017年酒类消费市场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行业调研
图1-4体现的是酒类商品在供给端量和结构的变化。图1是中国酿酒产量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开始进入下行通道,“十三五”期间国产酒总产量下滑2000万千升,接近1/3。图2是进口酒的供给量,2018年到达顶峰之后,进口总量也开始回落。图3表现的是国产酒和进口酒的供应量增速变化情况,可以明显看出,2015年以后的“十三五”期间进口酒增速开始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图4体现的则是消费结构的变化,2011年政务消费占据很大比重,到了2017年,个人消费占据了主要市场。
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八项规定”“限制三公消费”等宏观政策调控对行业的影响。从那时起,酒类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消费结构开始从公务消费转向个人和商务消费。这个调整在2016年基本结束,此后消费情况开始充分反映大众消费需求。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
“十三五”期间,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酒类消费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少喝酒、喝好酒”逐渐成为消费趋势。我国酒类消费市场容量基本上到达顶点,规模稳定在5000万千升左右(见表1)。
与此同时,生产端行业集中度上升,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以消费量最大的白酒和啤酒为例,白酒行业前六大名酒企业(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汾酒、古井)2019年利润总额占行业比重53.18%,较2015年提高近13个百分点。啤酒五大集团(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百威、嘉士伯)2019年市场占有率达87.8%,较201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再看供给侧产品结构的变化情况:一是行业整体单位产品利润在“十三五”期间大幅提升;二是传统白酒消费量占比出现下降。啤酒高端化步伐在“十三五”期间加快,特别是以品质著称的精酿啤酒和以多元化口味著称的进口啤酒增长较快。此外,露酒产业快速发展,代表企业劲酒2018年销售额达到116亿元,是2006年的9.6倍,成功跨入茅台、五粮液等传统大佬齐聚的百亿酒企俱乐部。进口酒领域,继葡萄酒、洋酒之后,利口酒进口量开始快速增长,多元化趋势明显。
(二)消费终端变化情况
以上是从供给侧角度分析酒类流通行业出现的一些变化。接下来让我们再从消费终端的表现来看,整体呈现出人的年轻化、货的精品化、场的数字化的发展趋势。80、90甚至00后逐渐成为酒水消费的主力军;这个群体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而成长,习惯线上购物,消费意识超前,喜爱社交,追求多元化、个性化、方便快捷、这样的消费特征深刻地影响着酒类行业的消费格局。精品化,前面在供给侧阐述的高端化,实际上是消费市场驱动的结果。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人们对酒水的品质消费需求也在升级。既要注重品牌品质,又要注重颜值。
来自京东平台的数据,2016至2019年四年间,消费者线上酒水消费的客单价也在震荡中不断攀升。
再看茅台、五粮液等高端品牌在市场的表现:除了当年出厂的新酒外,这些高端品牌的陈年老酒已经成为收藏市场的宠儿。
再看数字化,目前数字化正在渗透到酒类流通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从生产端到经销端再到消费端,开展以数字化改造为标签的变革升级。供给端的用户运营、营销端线上线下全场景投放,购买端全渠道布局快速触达需求,金融端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消费,此外,数字防伪实现产业链的全程可追溯,这些已经成为助推行业转型升级的利器。
(三)中间流通环节变化情况
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变化,给中间流通环节也带来了调整的动力。这其中有主动调整,也有被动调整。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酒类流通产业链,是一个“大生产、中流通、小服务”的格局。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传统的“酒厂--总经销--多层级批发商--零售终端”,这样的长链条、多层级、传导式的渠道方式,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率十分低下。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