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挺过“调整期”,白酒行业迎来三连涨之后,手握巨额现金的白酒巨头们,却与巴菲特的信条反其道而行之。
截至2019年1季度,18家白酒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2063亿元,由于钱实在太多,18家白酒上市公司全部派发现金分红,合计拟派发364亿元。其中,分红最多的是茅台,2018年贵州茅台的分红金额高达145.39亿元。
看到白酒行业的钱这么好赚,同时,巨头们也都忙着向股东派发红利,业外资本再次蜂拥而至。
“目前,已经进入白酒领域的业外资本有大健康行业、会展界甚至水果生鲜界的企业,‘跨界’成了酒水行业中‘不可小觑’的现象。”7月29日,四川省“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公司首席酒业分析师袁野告诉《华夏酒报》记者,“在白酒消费升级和多元分化趋势下,白酒板块除可能成新业务增长点外,还将助推白酒行业多元化发展。”
《华夏酒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发现,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共生产白酒1198.06万千升,同比增长6.86%;完成销售收入5654 .42亿元,同比增长14 .42%;实现利润总额1028.48亿元,同比增长35 .79%。
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白酒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白酒产量达到了871.2万千升,累计增长3.1%。2019年1~4月全国白酒产量达到268万千升,同比增长1.1%。这些向好的数据,除了给业内企业带来增长动力外,还进一步增强了业外资本进入白酒行业的动力。
业外资本的“花式”收购
“我将把酒业当成自己的第二次创业。”2018年3月21日,一向以低调著称的“会展大王”邓鸿”在“消失”多时后,出现在了成都全国糖酒交易会现场,他投资成立的环球佳酿公司,一口气就发布了旗下17大品牌、100款新品,并与1919、酒仙网、酒直达、名品世家、酒便利以及媒体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早在2017年8月4日开始,环球佳酿就开着资本的战车,先后在泸州、成都邛崃等产区“攻城略地”,先以280万的代价,将有“泸州小巨人”之称的国粹酒业纳入怀中,又以1.2亿远投得邛崃第一大原酒企业——临邛集团,并获得川酒商标;后又推出衡昌烧坊、一九一五等品牌,同时还从法国、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智利等产区,引入了“赛鹰”、“慕麟”等多个进口葡萄酒品牌。
与邓鸿的“高举高打”相比,地产大鳄天洋集团对沱牌舍得的收购,则要低调得多。
《华夏酒报》记者从舍得酒业年报发现,早在2015年1月15日,沱牌舍得突发公告,称射洪县人民政府在西南联交所公开挂牌,转让沱牌集团38.78%股权,同时要求受让方对沱牌集团增资。
据测算,在总共拿出12.19亿元后,重组方可能获得沱牌集团70%左右的股权,并实际控制上司公司沱牌舍得股份。
消息一出,业界纷纷揣测此次沱牌改制终于将划上句号,并预言复星、中信等将出手,岂料此次挂牌随后却经历了3次流拍。
2015年3月16日,射洪县人民政府决定终止此次四川沱牌舍得集团有限公司38.78%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挂牌信息公告。
2015年7月7日,沱牌舍得表示,已在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再次挂牌。挂牌价比第一轮多出了8亿元。多出部分源于意向投资方在受让射洪县政府持有沱牌舍得集团38.78%股权的同时,股权转让底价从第一轮的33099万元提高至55165万元,从而使增资扩股的每股价格(按购买38.78%股权的每股价格算)从第一轮转让时的7.5元增至12.5元。
2015年8月19日,天洋控股以38.22亿与沱牌舍得达成意向性协议。
如今,天洋控股接手后的舍得酒业已经将公司迁到北京,并凭借舍得智慧等IP打造模式,享有业界影响力。
除了环球佳酿的酒业布局和天洋控股对沱牌舍得的并购以外,2018年初,以前销售极草5x冬虫夏草含片的青海春天,作为幕后大老板的凉露,打着“吃辣喝的酒”的slogan,腾空出世,根据知情人向《华夏酒报》记者透露,2018年一年间,凉露广告费耗资超过10亿,目前销售情况尚未对外公布。
此外,2018年10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20亿战略投资1919,阿里巴巴持股约29%,成为1919第二大股东;2018年,国药药材股份有限公司和朝阳家赫酒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国药酒业控股有限公司……随着行业复苏,近年来跨界收购的大事件不胜枚举。
那么,这些业外资本大鳄是否能如常所愿,获得自己的投资收益呢?
跨界收购背后的“成败逻辑”
“买涨不买跌”是投资界大多数人的投资准则。业外资本进入白酒行业,主要是看中白酒企业在现金流、产品的渗透率、消费者知名度层面的优势;另外,从资本投资性质出发,出于投资溢价角度的考虑,缺乏相应的长线战略和白酒运营经验。
《华夏酒报》记者从上一轮业外资本并购的失败案例中发现,绝大部分资本并非为了跨界转型而在白酒行业深耕,实则更多是因为短线投资,赚快钱,维维股份收购双沟已然验证,在后续收购贵州醇、枝江后最终未能达成所愿。
同时,白酒行业相对传统,因此在上一轮黄金十年的跨界并购中,很多跨界收购并没有考虑到白酒的周期性问题以及白酒特殊的经销体制。大多数企业在实际接手后,原有企业高管套现离场,带走了很多销售资源;另一方面,规范化经营导致企业决策效率降低,市场动作缓慢。对于业外资本而言,白酒不是其核心业务,持续资源投入有限,而且存在着与原有团队、当地政商资源的磨合问题,外部原因是2012年以后行业进入新调整期,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掉队在所难免。
《华夏酒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与上一轮相比,在本轮被收购的酒企案例中,做得不错的企业更多的是拥有很强的政府背景以及资源,能够通过大资本快速整合酒企的业务,同时也得益于这些企业本身结构简单,在收购过程中能迅速组建稳定的销售团队顺利过渡,最核心的一点是收购后酒企依然充分放权,并且母集团通过大量的堆砌完成了酒企的快速增长。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