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华夏酒报》记者一行叩开“酒界泰斗”秦含章的家门——北京团结湖旁某居民小区的一间小三居。
即将迎来109岁寿诞的秦老,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到我们进来,秦老微笑着起身让座,并让家人端来茶水、点心,亲切地打着招呼。
《华夏酒报》总编辑、 总编辑韩文友把最新一期《华夏酒报》递到秦老手上时,曾担任《华夏酒报》名誉社长的秦老用两只放大镜交叠在一起,翻看几分钟后,欣慰地说:“《华夏酒报》办到现在不容易,内容丰富,质量提高了,可读性增加了!”
教育家、食品发酵工业专家、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名誉所长、高级工程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对秦含章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百岁老人来说,这些不仅仅是耀眼的头衔和称谓,而是蕴含着他生命中的一段段经历,凝聚着他毕生科学报国的心血,记录着这位“酒界泰斗”的百年传奇。
无咎无誉,可贞含章
1908年2月19日,秦含章出生于素有“太湖明珠”之誉的江南水乡、中国民族工业摇篮的江苏无锡。锡山秦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秦含章年幼时看到家中族谱,开头第一页赫然写着“远祖秦观”。或许是家族传承的文人基因,秦含章的父亲秦汝煜饱读诗书,18岁就中了秀才,设馆教书,收入很少,母亲苏氏辛勤劳作,也仅够温饱。秦含章名字中的“含章”二字出自《易经》中的一个卦爻,“无咎无誉,可贞含章”八个字足以表达秦含章颠沛流离又流光溢彩的一生。
秦含章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被过继到姑母家中,七岁时亲姑母和继姑母相继离世。此后,他渡过了三年食不果腹的日子,白天跟长工下田,无书可读。
9岁时,亲生父母得知秦含章的境况后,将其接回家中。他决心要读书识字,学会立世兴业的本事,首先在父亲的私塾里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并每日练习书法。但秦含章并不满足于诵读这些“古老的经典”,1924年,同镇的两位大学生回乡开办暑期补习班,不收取任何费用,秦含章第一次接触到英文、数学等现代学科科目,从此,步入了现代科学的大门。
1925年,秦含章考入位于无锡的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院。入学一段时间后秦含章得了痢疾,中医、西医都没有治愈,因而休学在家。后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改为江苏省立无锡中学,上学需收取学费,因家中无力负担,距离毕业还有两年的秦含章辍学了。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国立劳动大学在上海江湾正式创立。1928年,秦含章考入国立劳动大学农艺系,每天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劳动。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完成了他的大学梦。
1931年,受在上海经营地产和银行业的无锡籍商人匡仲谋资助,秦含章顺利进入比利时圣步律国立农学研究院农产工业系学习,1935年毕业,获得工学候补博士及国授“农产工业工程师”的学位。比利时是一个啤酒的国度,在布鲁塞尔上大学期间,秦含章曾进入威尔曼哥本斯啤酒厂做实习工程师,第一次与酒结缘。
1936年,秦含章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化学及发酵学院学习啤酒工业。
孜孜以求,不负韶光
1936年9月,秦含章学成回国,先后执教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1948年~1949年,任江南大学教授兼“农产制造系”主任。期间颠沛流离,用他自己的话说:“舌耕生涯艰苦,生活没有保障,年年等接聘书。”秦含章对教书萌生了退意。
后来,秦含章的二哥秦柳方推荐他到北京工作。也正是这件事改变了秦含章的一生,也改变中国发酵领域的格局。
1950年,由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任命状,任命秦含章为食品工业部及轻工业部参事。秦含章对这纸调令极为看重,直到现在仍收藏在家中,轻易不许别人碰触。
1957年,秦含章编写了《酒精工厂的生产技术》一书,大受酒类从业人员的欢迎。
1958年,他编写出《朗姆酒酿造概要》,从国外引进朗姆酒酿造技术,在国内试生产,收效显著。
1960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的食品室与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秦含章被任命为首任所长。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装备技术条件不足、经费缺乏等重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研活动,并深入基层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为中国发酵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时,青岛啤酒浑浊的问题由来已久,作为出口产品之一,青岛啤酒的质量对当时的国家外汇收入影响很大,秦含章先后两次到青岛啤酒厂深入车间,解决问题,经过他与啤酒厂科技人员多次试验,研发出“配制啤酒”;他借鉴西方黄酒工艺,改良中国黄酒生产工艺;亲自带队去法国学习葡萄酒酿造工艺,深入张裕葡萄酒厂解决技术难题……秦含章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酒厂,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对于中西方酿造工艺的把握和长期深入基层的科学实践,使他很快成为全国顶尖的酒类专家。
主持试点,重振汾酒
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在北京举行,汾酒排名并不理想。时任杏花村汾酒厂厂长的秦斌在大会总结时站出来说:“汾酒是山西省的传统酿酒企业,贡献很大,不能任其落后。既然汾酒现在质量不理想,我们要求部里派秦含章专家到汾酒厂把关做好,恢复汾酒原有的质量和名声。”正是这样的机缘,开始了秦含章在汾酒厂两年多的工作和生活经历。
1964年,轻工业部食品局、发酵研究所、山西省轻化工研究所和杏花村汾酒厂成立“总结提高汾酒生产经验试点工作组”,由秦含章带队,经过两年四个月的辛勤努力,才有了如今品质醇美、清幽淡雅的汾酒。
在工作上,秦含章是个少有的“拼命三郎”。他一方面参加现场生产劳动,下土窖研究微生物;另一方面带领工作组成员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酿造工艺和分析方法,运用到技术攻关和生产实践。
在汾酒的试点工作是从制曲、原料、工艺流程到检测方法等各个环节开始的,直到1965年,才找到汾酒质量下降的原因。由于分析工作量非常大,又不擅长芳香成分分析,秦含章联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上海有机所等单位对汾酒进行了全方位分析,第一次使行业内对酒的分析到分子水平。解决了汾酒质量问题,秦含章回到北京后写出《怎样以多、快、好、省的方法提高汾酒生产的质量和产量》的技术资料,全文超过60万字。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