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年底企业都要确定好下一年度的经营管理规划。
面对年度规划,企业通常有两种心态。
一种是例行性的,因为这是每年年底都必须做的事,只不过是对上一年的延续,调整一下指标和说法而已;另一种则是“磨”和“熬”。年度规划就是不断修改平衡的“磨”和“熬”,过了“规划提案会”就“万事大吉”了。
因此,大部分企业的年度规划只是“规”而非“划”。
如何真正理解规划,做好规划,让年度规划成为企业战略的“一步好棋”呢?
规划,意思是比较长远的全面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规划是融合多要素、多人士看法的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愿景。
从规划的本质涵义看,一方面企业的年度规划是对未来一年工作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通过规划完成未来一年的整套行动方案。
同时,年度规划要融合多要素,就是将企业的内外资源整合在一起,服务于企业未来一年的发展。年度规划不是决策层的“独角戏”,应该是“群策群力”的“集体智慧”。
职业的原因,每年笔者都要参与近百家企业的年度规划,我们以“破规而划”作为年度规划的基本准则。
年度规划如何“破规”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度规划不是“依规而划”,而是“破规而划”。
这里,先列举几个“典型”:
“烫剩饭式”的年度规划
很多企业年度规划的第一个“规”是上一年的“翻版”。就是以上一年为基本雏形,进行“添油加醋”,先做指标性调整,然后“造词”,用“概念”自圆其说,标新立异。
我们把这种年度规划叫“烫剩饭”。顾名思义,这种年度规划没有真正的理解上一年和下一年的行业市场趋势,没有真正把握企业下一年的机会和挑战,是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企业下一年的整体工作。
“断代式”的年度规划
很多企业年度规划的第二个“规”是“中规中矩”。就是没有通过下一年的年度规划突破上一年年度规划的“短板”。这是一种思维僵局,认为上一年没有做到,下一年就不要规划了。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事实上,一个企业的核心重点工作,尤其是战略重点工作,往往不是一年能够实现的,可能需要3~5年的坚持才能实现。这就要求企业的年度规划服从并遵循企业中短期发展战略,年度规划不能说一年就一年,而应该是围绕企业中短期战略“年年说”。
“可能式”的年度规划
很多企业年度规划的第三个“规”是“豪言壮语”。就是没有把目标分解成指标,把指标变成步骤和计划。年度规划是把思想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指标的规划。同时,年度规划的核心价值就是“把可能变可控”。而“可能”变“可控”的唯一法宝是时间范围内的指标化、数字化。
要想把“可能”变“可控”就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年度规划精神,每项工作都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也要像玩积木一样,从不同角度把一项工作和其他工作有效的“匹配”。
“一堆事式”的年度规划
脱离企业中短期战略的年度规划就极容易陷入“一堆事式”的规划。
企业中短期发展战略是年度规划的“纲领”。正如我们国家的发展一样,每年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围绕“五年计划”展开的,每年的发展都要以“五年计划”为指引,并向“五年计划”靠近一步。从战略的角度看,年度规划就是“几件事”,然后所有的工作和资源都是围绕“几件事”展开的。然而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年度规划不能有效的将“日常工作”和“年度重点工作”有效区分,结果,把年度规划搞成了“婆婆妈妈式”的“一堆事”。
年度规划如何“破规”?
首先是改变思维模式,从“柱状思维”转变为“饼状思维”。“柱状思维”是瞻前顾后式的思维,这种思维总是找“依据”,找“参考”。“饼状思维”是全局式思维,看到的是整体,根据整体决定局部。这种思维是看全局,在全局中重构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
其次是重构规则,从“遵循规则”到“重构规则”。尤其是在应对竞争方面,要突破竞争规则,成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引领者。不要被竞争对手牵着鼻子走。我们一直认为,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将竞争对手排除之外”。我们认真思考一下“黑马型”企业就会明白,凡是“黑马型”企业一定是创新竞争规则的企业,一定是立足行业系统重构自身比较竞争优势的企业。
第三是勇于“试错”,拥抱新事物。在年度规划方面,企业总是以“主流思维”思考未来,忽视了很多新事物也会从“非主流”到“主流”的演变,而且这种演变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诸如移动互联网在传统行业当前仍处于“非主流”一样,一旦这种“非主流”成为“主流”的时候,一定会形成一种“聚合”的力量,上演“趋势”打倒“优势”的一幕。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