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业动态 ┊ 酒市营销 ┊ 酒界风云 ┊ 杯酒人生 ┊ 健康养生 ┊ 鉴别品评 ┊ 美酒美图 ┊ 酒展会讯 ┊ 酒鬼杂谈 ┊ 红酒专栏 ┊ 老版首页
    中国酒文化网 > 杯酒人生 >   search 中文域名“中国酒文化网”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王文哲 题写
相关文章
·邓征:脸谱化的创新可以绕过同质
·任兴洲:中美贸易战将如何影响中
·时伟侠:中庸是境界,责任是情怀
·张铁山:一生只为一杯好啤酒
·杨国华:美酒与生活息息相通
推荐文章
·张子清:酿好酒回报社会和家人
·姚继业:一个客户一种服务
·刘圣松:做辩证施救的“医师”
·罗群忠:守望姚花绽春天
·李生锋:匠心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最热文章
·丰子恺:吃酒
·沈鸿林:让“中国沈酒”慢慢喝
·喝酒--喝也不行 不喝也不行(李敖
·李双银:擎起中国果酒的一面旗帜
·“拼命三郎”尤春
· 会稽山拔得过会第一股
· 白酒怎样闯世界?
·酒人酒话:饮酒者说
·中国酿酒大匠———张金修
·林洪:牡蛎黄酒的拓荒人
旗帜广告位
大道至简,人酒合一 一辈子,一杯酒,一生情 ——中国白酒大师吴兆征极致背后
2018-10-25 19:29 作者:责任主编  来源:中国酒文化网  点击:


 


大师心语

“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做到了全国第一也是企业和产品成就了我,对得起这份工资和自己的良心。”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相比利益我对名看得更重一些,不是名气而是名誉,人这辈子得活个好名声。”

“有人感觉我牛气,其实是在工作上‘凿’了些。因为哪怕明天离开岗位,今天的工作也必须干到最好。”

“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做下去,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匠心是执著和认真,是不厌其烦的坚持和改进,做到成竹在胸。平常心是不刻意,是大道至简,是遵循自然规律。创造业绩要靠匠心,对待名利则要用平常心。”

——中国白酒大师吴兆征

“一代大师尽归酒,惟此不悔万事休。何惧浮云遮望眼,笑看落涛天际流。”9月20日上午,从中国白酒大师吴兆征的工作室出来,阳光正从斑驳的林荫间洒落下来,加上夜里一场秋雨的洗礼,仲秋时节草木辉映的古贝春集团科研大楼更添了些肃穆和庄重,透着些本文主人公铅华褪尽的温雅从容与淡然,脑子里便突然冒出几句未经雕琢的诗来。

有三五成群的技术人员从大楼里出来,我才意识到下班了,采访整整用去了一个上午。不是吴兆征健谈,恰恰是漫谈式的对话更适合敏行讷言的他。他是用业绩说话的人,早在2005年那个春天就把古贝春酒送上了中国浓香型白酒质量鉴评的头把交椅。而眼下,他正在对一款即将面市的中度酱香型产品做最后的酒体定型。为了做到极致,除了他率领的技术团队参与了品评设计外,几天前他还请求公司专门邀请了一批善饮酱香型白酒的民间“酒星”进行了现场评价——将他设计的这款古贝元酒与市面上8种全国知名品牌的酱香型酒放在一起,采用编号和不计名方式根据个人喜好度投票。结果是11位“酒星”中有8位不约而同投了这款古贝元第1名的赞成票。

“其实,我是个简单的人,没什么好说的,这辈子与酒结缘,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儿。”咂摸着他为采访所作的结语,我好像明白了他身上特有的那种超然物外,云淡风轻,似乎都源于他的“简单”,他的极致功夫背后的“简式修行”,如同墙上他自题的那幅书法联句:春风有情于流水,古贤寄迹于斯文。

煅技:式简以精进,宝刀出鞘全国折桂

“在古贝春,所有的大小酒样我不签字没人敢定型。”整个采访中,这可能是他说过的最霸气的一句话。大概怕我误会,他想了想又加了一句——因为每一款古贝春或者古贝元、国蕴系列酒都必须得有我们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和稳定的质量保证。——听得出,话里面有自豪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他作为集团总工程师怀揣的沉甸甸的责任。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他述职时的豪迈:“请大家放心,有我吴兆征在,古贝春的质量大旗倒不了!”

这话狂放,却非妄言,毕竟是他通过古贝春酒质量全省“八连冠”和全国摘金夺银证明了的。一代大师,该有这个底气。

吴兆征是“中国白酒大师”,这是2015年初在北京“第二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上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表彰的,全国仅42名。那时候,距古贝春酒全国质量鉴评摘金夺银已过去了十年,他已经守在古贝春专业勾调岗位上三十二年,技艺修炼到“炉火纯青”,他的徒弟——同是全国白酒评委、高级评酒师的公司副总经理杜新勇说,即便是从几十上百个一模一样的酒杯中端起任何一家酒厂的任何一款酒样,师傅也根本不需品尝,只稍放在鼻子下闻上一闻就能从香型到度数,从指标到工艺说个八九不离十。设若再品上一小口,还能推断出这酒的前世今生,他可以从粮食那辈儿说起,什么糠多了,什么粮少了,发酵期是长了还是短了,当时的气候怎样,窖泥发制的成色,调味酒的比例等等,一准儿惊得你得使劲托住下巴。

“没两把刷子怎么配得上‘大师’这个称号?”他笑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和有些发青的舌头。

“勾兑师的舌头都是黑的?”我问。

“不一定,原酒度数高,尝多了才这样。”

“怎么叫多?”

“我从26(岁)干到62(岁)了,每天都至少尝两轮原酒。光说咱公司的,2000个窖池所产的各个轮次各个等级的酒都要尝到,入库后还要每隔段儿时间就定期品评。这还只是半成品。而设计定型个酒体,哪一个不得几十上百次的品评勾兑才能成型?你算算得尝多少?”

我突然想起来,前两天有记者采访时透了点家底儿——古贝春集团现有113个基础酒大罐、1万多个酒坛,哪个里面的酒质什么样,吴兆征随时都了如指掌。别说容量大小,单计容器个数,每个容器的酒即便只是用嘴抿一下,这一轮定期品评下来,用个千杯万盏来形容自是不为过。关键是这还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不间断的35年。

大师就是这样练成的。吴兆征说,这其实是工作和保持自身技艺水准的“双重需要”。从工作上说,对公司所有容器的所有的原酒和半成品酒要时刻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到产品勾调定型从而调出绝世精品的根本条件。“白酒从开放式生产到贮存的过程,自然环境和温湿度的变化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比方,今天风大,明天阴天,空气中的不同微生物含量、数量、比例都会不同,产出的和贮存的酒都会发生变化。”吴兆征说,这酒是“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调出好酒必须得不间断的品评、调整和保持。

“古贝春酒的质量比肩名酒,在全国行评中业绩不俗,说实话,评比前我都胸有成竹。”鉴评的结果在外行人看来有一定偶然性,但对吴兆征来说其实是必然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对古贝春的家底儿了然于胸。“几号罐里的酒到了什么火候,哪个陶坛里的酒是什么等级,心里没数怎么能调出好东西?”吴兆征不相信歪打正着,只相信可靠的原酒质量和娴熟的勾调技艺。

“您觉得原酒质量和勾兑技艺哪个更重要?或者,存不存在化腐朽为神奇?”问题一出口,我才发现这的确是个尖刻的话题。吴兆征却没回避,又是微微一笑:“我觉得是这样,首先肯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有好米也不是谁都能做出好饭。这做饭的手艺也是需要训练的。否则,岂不都成了大厨?”他说。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 ↑回到页首
上一篇:张毅: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下一篇:李华伟:打造驻酒第一品牌
邓征:脸谱化的创新可以绕过同质化的坑
邓征:脸谱化的创新
任兴洲:中美贸易战将如何影响中国酒业?
任兴洲:中美贸易战
时伟侠:中庸是境界,责任是情怀
时伟侠:中庸是境界
张铁山:一生只为一杯好啤酒
张铁山:一生只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