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用柴火烧灶酿酒。记者 胡利 摄影
增城市正果镇一个偏僻村庄里,依然保存着这一传统蒸馏酒工艺。记者 胡利 摄影
广州日报讯(记者 胡利摄影报道)广州现在还有柴火烧灶酿酒!增城市正果镇一个偏僻村庄里,依然保存着这一传统蒸馏酒工艺。村民将大米发酵数天后,才装进大铁锅,然后用瓦质锅盖盖紧,并在锅盖上方置放一瓦缸做冷却池。接着,村民在灶眼里添进荔枝木等木材并点火,随火势加大,酒水便顺木棒做成的导管缓缓流出。
铁锅瓦盖瓦缸木导管
增城正果畲族村仅有20余户人家,离广州城区100多公里,四周群山环抱,绿水青山。刚进村,可见一栋低矮的民居墙上,刷着两个雅致的大字――“米酒”,酒香在空中飘荡。循墙而去,则见一个不过半米高的灶,紧贴另一间房的墙根修建。灶的一侧,是个亦方亦圆的灶眼,里面燃烧着熊熊大火。
灶台上,有两个大铁锅并排安放。靠左边的铁锅,有瓦质锅盖把它盖得严实,而在锅盖顶部,有个圆圆的瓦缸扣在上面。锅盖与瓦缸之间,插着一根由木棒做成的导管,总成约1.4米。导管另一头,直接伸进了地上的搭着条湿毛巾的瓦罐。若把耳朵贴近瓦罐,能听见酒水轻微流落的声响。靠右边的铁锅,是一个附属的“裸锅”,内盛清水。
酿酒工人说,上述配置是当地酿酒的传统工具。具体操作是,等把发酵数天的大米装进左边的铁锅后,他们即把铁锅与锅盖、瓦缸之间的接缝密封。继之,他们在灶眼内添进适量的木材并点火,随火势加大,酒水自然会顺导管流出。酿酒期间,瓦缸内装满循环流动的水,起冷却作用,毛巾专防鲜酒跑气。灶眼内的余热,还可烧沸“裸锅”内的水。
用来酿酒的工具。记者 胡利 摄影
全是高度酒最高70度
喝瓦罐里的鲜酒,顿感甘甜,醇厚,不上头,味道特别纯正。村民说,这些白酒之所以“正”,一是因用于酿酒的水是山泉水;二是因用于加热的燃料是木材;三是因发酵大米的技术属土办法。他们酿出的酒,并非是一般印象中的广东低度酒(15~20度),而是以高度酒居多,度数分别是40、45、50、60、70度,眼下每斤酒的售价为4~7元不等。
村民还说,70度的酒叫头酒,通常不会卖。由于身处湿度极大的山区,他们会用头酒泡蛇,喝下这种蛇酒后,能有效驱风湿。自从有公路修进村庄后,开车进村买米酒的客人已越来越多,但以广州、深圳、东莞的客人为主。客人都是闻讯而来,他们为了保证酒的质量,不会随便更换任何酿酒材料。
“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忙到当晚12时左右才休息,此间出酒仅约100斤。”酿酒工人说,用传统技术酿酒很辛苦,每个环节都靠人工完成,祖辈的遗风一点没变。他们的根本目的是求精保质,不失本色。
大碗喝酒酒风很优良
村民表示,他们的祖先迁移进大山居住以来,早年由于地势边远,交通不便,一直无法出山买酒。于是,祖先便尝试着在家里建作坊试酿,久而久之摸索出系列宝贵经验。比如大米入锅后,稍不留神就会被柴火烧糊。这样一来,流出的酒水自然有股糊味,显得很不好喝。然而,他们获得的祖先控制火候的经验,至今也使他们受益无穷。
村民还说,但凡酒坊建成之初,他们会按照习俗在灶台上焚香化纸,祭奠灶神灵先人。祭奠的仪式简短而虔诚,以期保证谷米丰收,出酒顺利。当某位村民置办酒席时,桌上皆会摆上一排大碗,由专人用勺子朝碗里“咕咚咕咚”地斟酒。接连三日,村民都可毫无顾忌地在主人喝酒,可谓不醉不休。然而,尽管如此,当地酒风极好,记忆中从无因醉酒发生伤感情的事。
将保护发扬酿酒工艺
据了解,增城正果畲族村是广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用传统工艺酿米酒历史悠久。为此,当地有关部门为了避免出现众多不良问题,决定采取多项措施,帮扶其白酒加工作坊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其中,他们将保护和发扬米香型蒸馏酒这一独特传统工艺,切实维护食品安全。同时,他们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经营模式,形成由村委牵头统一管理,各作坊分散经营,统一标准、规范工艺,且改善卫生环境,规范建立台账制度和相应管理制度。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