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部《舌尖上的中国》风靡我国的大街小巷,一度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吃货们为能品尝到片中播放的食品,甚至不远万里去寻觅。作为一部纪录片能够达到如此火爆的程度,的确让人惊诧。这些食品,大多不是如雷贯耳的“名吃”,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强大的食欲?想来想去,只有两个理由:“好吃”和“营养”。
能与“佳肴”紧密并列的,是“美酒”,此物号称“琼浆玉液”和“人间魔水”。因此,从古至今便有“美酒佳肴”的说法。
但是,比起佳肴来,喝什么酒,却大有讲究。有人说,当代中国的消费者“喝的刁钻”比“吃的刁钻”更甚。“吃是一种生理品味,喝是一种生活品位”。
古代饮酒注重的是情谊,现代饮酒注重的是名牌,那么,当代饮酒注重些什么呢?
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白酒的“口感香型”分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白酒消费者对于不同香型的白酒已经能够产生非常好的识别,很多消费者不仅能够区分几大典型香型,而且,对香型的原产地也能够说出一二。
如此一来,是不是意味着白酒行业开启了从“喝名牌”到“喝香型”的时代?“选择香型”是不是选择了一种品质和生活?这个时代又是何时开始的?
“品”与“牌”的思辩
中国人喝酒,真正的“全民看牌”是上世纪90年代开启的,在央视“标王大战”的引领下,中国人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饮用名牌酒大潮,但是,名牌酒大多又昙花一现,这是为什么?
“名牌酒”的历史演变
baijiu
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六十至九十年代,中国人对酒的要求还是“粗犷豪放式”的,物质稀缺的六七十年代,能喝上酒就是一种幸福,而到了九十年代,电视机的普及为“名牌酒”插上了想象的空间,能上央视的白酒,在消费者心里都是大牌酒,消费者以喝流行的“广告名酒”为荣,有面子,有身份,形成一种风潮。
九十年代诞生一批大做电视广告的“名牌酒”,人们沉醉在“名牌”的狂欢之中。这个时期,所谓“名酒”被中国人赋予成了神奇的“社交工具”,高调关注喝酒人的身份、地位和酒量,忽视酒体本身的品质和品味,“喝酒都是一个味,辣!”。当央视“标王事件”发生后,人们发现被所谓“名牌酒”骗了,尤其日益富有起来的消费阶层、公务员阶层开始关注“酒体本身”,真正的高品质名酒开始回潮。
“名牌酒”不等于“名酒”
baijiu
关于“名牌白酒演变”的探讨,专家们认为:中国白酒是一种高于基本生存之上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嗜好饮品,同时是一种具有“品质升级要求”和“品牌价值需求”的生活方式,做“好酒”的根本就是“工匠精神,极致酿造”。
事实上,“名牌酒”不等于“名酒”,就像人人都开的“名牌车”不等于“名车”一样,“名牌”的评比重点放在“牌”上,知名度、市场业绩、消费温度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名牌”主要来自后天市场销售的评判,可以一夜造就,也可能瞬间陨落,“名牌”的评审机构更适合市场化运作,标准相对宽松、灵活。
网上很多学者专家借用“著名案例”论证了“名品”和“名牌”的本质区别,以及对社会的不同影响。2008年“三鹿事件”发生后,国家质监总局连续多年颁发的“中国名牌”遭到媒体和消费者的质疑,质疑的焦点是:质检部门该不该评定和颁发“中国名牌”,“名牌”是评出来的吗?有人在网上甚至这样戏问:央视可以一夜造就一个名牌,也可以一夜毁掉一个名牌,质检部门与“央视”谁更适合颁发“中国名牌”呢?
这种质疑充分说明了“名牌”的“市场营销评判”大于“质量风格评判”,“名牌”主要是靠后天打造出来的。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做出了“不再直接参与名牌产品评选”的决定,并达成两点共识:其一,“中国名牌”要在市场竞争中产生,要得到消费者认可;其二,食品类产品暂时不能进行评选。业内人士据此分析,“中国名牌”的评选将更多倾听消费者的心声。
事实上,在当今“计划经济的政策坚冰和市场经济的商业乱象”的国情之下,“质量”和“市场”是不能划等号的,“质量”是公平正义的化身,而“市场”往往会披着公平正义的外衣,鱼龙混杂、蒙混过关,甚至招摇撞骗。关于“名酒”和“名牌”的逻辑,专家们的多数观点是:在中国食品质量堪忧的大环境下,“名酒”的分量和地位远远高于“名牌”,致力于“打造名酒”的企业,身上更多地承担了一份行业及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的企业是“好酒”的价值典范,有责任、有义务引领白酒产业走向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据相关人士透露,1952年中国“四大名酒”首评诞生的时候,主要参考的是“独特的工艺品质个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这两项。其他几届的评审,也主要是从“酒体风格、工艺个性、香型品质、文化传承”这4方面来衡量,对于“销售额”方面,评委们考虑的并不多。
可以说,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好酒”的核心标准并没有变,那就是,对卓越工艺品质和香型个性的严格要求。
半世纪酿造“酒色天香
香型,这种代表“色、香、味、格”工艺个性特色的白酒品类概念,是何时兴盛起来的呢?
香型发展史
baijiu
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乱世战火中涅槃重生,一切事物都百废待兴,在恢复了几年经济之后,作为我国物质文化双重瑰宝的白酒终于被重视起来,国家轻工部于50年代末开始从科学规范上整理,梳理并继承中国深厚的酿酒传统和酿酒文化,组织制定了各种“标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