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7年底确定了白酒行业的全面回升,那么2018年或许可以被认为是白酒新黄金十年的开始。
第一财经记者在中国高端酒展览会(下称“中酒展”)上采访发现,白酒新一轮增长已不再是普惠式,第一梯队的白酒品牌正在拉大和二三线品牌的差距,挤压式增长的格局更加清晰。在业内看来,白酒行业应该正进入一个“弱肉强食”的新时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白酒行业寡头化加速
自2017年白酒行业迎来了强复苏之后,今年上半年国内白酒行业再度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轻工业网公布的今年1~6月行业数据,酒的制造主营业务收入8202.6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白酒制造主营业务收入2865.2亿元同比增长15.82%。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这一轮白酒企业增长分化也正在加剧,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行业内个体之间仍存在较大增长差异,具有品牌、产品、渠道力的企业在此次增长中表现尤为明显,显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发展特点。
这从上半年白酒上市公司的年报上就可见一斑。截至目前,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已有12家发布了中报或业绩预报,从已经公布的数据上看,一线领跑企业今年的业绩增长明显提升,正在拉开和后续企业的差距。
贵州茅台(679.220, 0.00, 0.00%)(600519.SH) 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38.1%,净利润为157.6亿元,同比增长40.1%,这组数字相比2017年上半年33%和28%的增速明显放大。
此外,包括古井贡酒(78.100, 0.00, 0.00%)(000596.SZ)、水井坊(53.090, 0.00, 0.00%)(600779.SH)、酒鬼酒(21.100, 0.00, 0.00%)(000799.SZ)、今世缘(18.490, 0.00, 0.00%)(603369.SH)、金徽酒(16.250, 0.00, 0.00%)(603919.SH)等区域酒企的业绩也都较去年同期的增速有所提升。其中水井坊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59%,净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133.6%;今世缘上半年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30.8%,净利润为8.6亿元,同比增长31.6%,也较2017年同期的17.2%和22.3%的增速明显放大。
尚未公布年报但公布了业绩预增公告的企业中,古井贡酒预计盈利8.2亿~9.3亿之间,同比增长50%~70%,而顺鑫农业(41.790, 0.00, 0.00%)(000860.SZ)预测净利润为4.16亿~4.89亿之间,较去年同期增长70%到100%,而完成了更名的舍得酒业(28.140, 0.00, 0.00%)(600702.SH)也预测净利润在1.6亿~1.8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56.7%~188.8%,扣除转让当期江油厂区土地收益3850万元,依然有较高的增幅。
相比之下,酒企间个体差异在加大,金种子酒(5.840, 0.00, 0.00%)(600199.SH)、青青稞酒(13.350, 0.00, 0.00%)(002646.SZ)等部分区域名酒的日子则难过得多,青青稞酒对上半年的盈利预期下调了15%~25%。
山东温和酒业集团总经理肖竹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这一轮行业发展中,白酒市场正在走向寡头化,白酒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线品牌追逐超级大商,二三线品牌与之错位布局,平安无事,但在挤压式增长的背景下,为了抢食市场空间,一线品牌加快了渠道下沉的速度,其品牌和综合实力的优势,这也对二三线和中小白酒企业形成挤出效应。
在此前的活动中,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宋书玉公布了一组数据——去年年底纳入全国酿酒产业数据的企业为1593家,而到今年5月,已减少了100多家,且亏损企业的数量还在增长,预计年底入统企业的数量依然会发生变化。
区域白酒转向抱团取暖
挤出式增长之下,区域酒企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而各主要白酒生产区域的酒企也开始抱团取暖,产区概念再度转热。今年以来,包括泸州、邛崃、仁怀白酒主产区多次以产区的概念集体亮相。
就在8月3日,2018年川酒全国行在南京启动,44家川酒企业抱团亮相。几天之后的中酒展之上,仁怀酒协也携旗下的产区内的主要酒企抱团参展。
在业内看来,当前的酒业竞争已不仅仅是单个企业、单个品牌单打独斗的时代,中国白酒正趋于规模化和地域化,打造一个好的产区概念,将有利于整个地区白酒企业的发展。
仁怀市酒协副秘书长周山荣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一轮挤出式增长在产区内的情况比较明显,产区内具备老酒积累、人才基础和市场铺垫比较成熟的企业开始加大力度抢占市场,而本身规模较小且缺乏市场基础的小企业则面临困境。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2012年之后的酒业调整,让仁怀地区的多数酒厂生产停滞,2018年目前仁怀地区拥有窖池7万口,其中茅台的1万多口窖池目前保持正常生产,而整体行业投产的窖池总数在50%左右,主要都是大中型企业,而如果从投产企业的比例上看,可能会更低。
公开数据显示,仁怀市有酿酒企业2300多家,资产总值1800亿元,年产酱香型白酒45万千升,占全国酱香型白酒产量的75%。
周山荣告诉记者,目前不少小作坊已经基本上失去了生存能力,只不过工商还没有注销,有些企业虽然还有存货在销售,但是随着原有存量消化完毕,也没有以大资金驱动恢复增长的能力。
这一轮一、二线名酒的复苏和增长,对于中小企业的直接增长和带动是有限的,因为结构性增长等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名酒的快速成长给下面的酒企留下了市场的势能和增长的空间,如何抓住这一机会是关键。但对于传统产区内的二线酒企而言,在头部酒企的光环下,很难做好自己的品牌和信任背书,产区化发展成为目前最理想的方式。
周山荣表示,以往仁怀的酒企多,小散乱的格局比较明显,经过多年的整体宣传,仁怀的整体产区形象开始形成,但目前产业还属于发展初期,产区内的中小企业还需要整合,将主要品牌集中声音更强更有力。另一方面,产区化除了在宣传推广上的意义之外,对于产业生态也是一种保护,对内建立一种规则,目前国内白酒产区发展还没有到产业集群的程度,只完成了第一步的产业集聚,集聚阶段意味着无序,因此产区化也会对行业的整体提升形成帮助。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除了仁怀之外,今年以来,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支持产区化发展,比如泸州市政府就打出了打造千亿白酒产业,打造中国白酒泸州产区的概念。
海纳机构总经理吕咸逊认为,白酒行业的产区化特征会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也将有利于解决产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如何立体发展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