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公示了《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下文简称《条件》),并将于7月1日起实施。《条件》中提到,对除特种葡萄酒生产企业之外的新建企业和酒庄,设置了规模、原料保障能力等硬性门槛,这也是国内与红酒行业相关的首例规定。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从大方向对葡萄酒生产企业进行了规范;另一方面,却无形中将小规模的正当企业挤在门外。有媒体指出,《准入条件》的出现意味着灌装企业将出局,那么,实情究竟如何呢?
进口葡萄酒广州占绝对优势
去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额达450亿元,跃升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虽然,国产葡萄酒的消费额占7成,但是进口葡萄酒以每年50%的扩张速度进入中国市场,已经直接威慑到国产酒的地位。据统计,国内的红酒代理商从三年前的800家快速增加到今天的4000家。而在广州这个发达的葡萄酒消费市场上,进口酒更是占有据对优势。一九在线董事长黄文雄向记者透露,从今年以来的销售统计数据看,国产酒仅仅占到葡萄酒总销售量的10%,进口酒却独霸90%的份额。“广州消费者对进口酒的认同度高于国产酒,因此尽管进口酒价格比国产酒高出几个档次,购买者依然趋之若鹜。我们所销售的国产酒少则二三十元一支,最贵也就两百多;而进口酒均价成百上千的不在少数。”
灌装乱象扰葡萄酒市场
“国产葡萄酒的市场相对浮躁很多,问题多多。”业内人士透露,个别国产酒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打造“神话式”谎言。“比如说,今年刚在某产区开发了多少万亩的果园来生产葡萄,明年就宣布葡萄酒产量上万吨。”专家认为,如果遇上好气候时,不是无可能。但更多时候,葡萄的生产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存在不稳定性。葡萄酒生产不是一个速成行业,国外的庄园是通过世代努力建立而成,种葡萄是“靠天吃饭”。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