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酿网】抱团发展,突出产地标志,似乎是目前白酒产业区域发展之路。
距2008年“中国白酒金三角”口号的提出至今三年有余,然而川、黔两大中国最重要的白酒板块对中国白酒地标的争夺却出现分化:早在2011年贵州省政府就高调提出了“中国白酒未来10年看贵州”的口号。
而一位参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起草的内部人士李相权(化名)则向南都记者透露,“尽管在提出中国白酒金三角概念时,从地域上涉及川黔两省,但现在四川不等贵州了,自己先起步。”据称,川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已经通过审定,现在正在走发布程序。
行业在向品牌、向名酒企业集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抱团发展究竟能带领整个白酒产业走向何方值得行业期待。
川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已过审定
“中国白酒产业个体品牌很丰富,但板块品牌很少。”李相权如此解释“中国白酒金三角”口号提出的初衷。200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率先提出上述战略构想,希望通过打造中国白酒业的“波尔多”,让中国白酒更多进入国际市场。按设想,川南长江上游交汇的宜宾、岷江流域的泸州及赤水河流域的仁怀这三个中国白酒业最重要的产区形成一个“金三角”,这个板块拥有酿造优质白酒不可复制的优越环境。
然而3年后的今天,却仅四川一厢情愿地“拥护”该概念。“2009年至2011年是川酒板块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发力阶段。”李相权表示。一个具有主线作用的工作就是推动相关标准制定及川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报。2010年9月,四川省质监局成立“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工作组。两个月后专家工作组会议召开。“川酒标准已通过审定,现在还在走发布程序。”按照李相权的说法,这个标准对企业酿酒原料、酵池的数量、酿造方式、酒质都有严格的要求,要远高于国标。
李相权坦言,并非所有川酒都能纳入保护体系,该体系仅保护名优及有一定规模的酒厂。另据李相权透露,为匹配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标准,相关的管理办法会随之出台,这套管理办法涉及到白酒有机原料基地建设、酿造过程管控、产品品质维护及持续改进等诸多方面。
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概念,被赋予了抱团发展,提升行业规模、竞争力的意义。作为金三角一极的泸州,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泸州白酒总产量达114万千升,销售收入突破467亿元,利税总额超11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8倍、7.8倍和8.7倍。泸州占据四川原酒产量1/3,占据全国白酒产量1/8.“从这些数据来看,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成效开始显现。”李相权表示。泸州市酒类产业管理局酒管科科长邹同杰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十二五规划中,泸州白酒总产量的规划超过200万千升。
良好的业绩或是触动川酒企业积极响应的因素之一。今年5月底,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成立,五粮液(000858)原董事长王国春出任会长,聚集五粮液、泸州老窖(000568)、剑南春、郎酒等150多家企业会员。5月初,由四川省泸州市委、泸州老窖集团等主导的“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集中发展区纳溪酿酒基地暨中国酒镇酒庄奠基。项目规划占地1万亩,计划到2015年建成3万口窖池。在泸州原酒产能排名前列的泸州巴蜀液酒业是加入项目的企业之一,其总经理蒲遥告诉南都记者,如今年5000吨新车间投产,今年巴蜀液的产能将突破1.5万吨。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