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酿网】核心提示:对于资深股民来讲,白酒股十年来的不断翻掌让他们欢喜不已。然而白酒股十年翻十倍的原因是什么,却无人知道。是什么力量造成了白酒股的一路大涨?又是哪些投资者在豪“饮”白酒股?
历经千年,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过去十年中国白酒更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
白酒行业风景这边独好,酒香四溢。在“股市十年涨幅为零”的背景下,白酒股在A股市场鹤立鸡群:一个行业所有股票出现惊人的涨幅,在整个A股所有板块中绝无仅有。追求“以贵为荣”的独特的产品提价模式,保证了行业利润的成色。白酒企业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也引来了众多机构前赴后继,造就白酒股股价“高富帅”。
无疑,这是一个传奇。
精心炮制近千只基金机构“醉酒当歌”
能够在A股市场屹立十年不衰、穿越经济周期令投资者“醉”在其中、股价屹立而不倒的投资概念,当属白酒。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至今白酒板块指数上涨10倍,同期上证综指上涨35%,白酒股可谓一骑绝尘!
2003年至今,贵州茅台上涨42倍,泸州老窖上涨19倍,五粮液涨11倍!2006年至今古井贡酒上涨32倍,金种子酒上涨35倍!2012年至今,酒鬼酒上涨133%,沱牌舍得上涨113%!一线、二线、三线白酒股轮番上涨,让投资者目眩神迷。
是什么力量造成了白酒股的一路大涨?又是哪些投资者在豪“饮”白酒股?
借力GDP增速
基金一路推高白酒股
白酒股投资的兴起始于2003年。在此之前,购买白酒股的机构少之又少。2000年,尽管五粮液上市两年,水井坊上市三年,但当年底,仅有华夏行业和国泰中小盘两只基金购买了ST皇台,机构投资者的目光还没有落到白酒股上。
到2011年底,持有贵州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基金分别有316只、306只和212只。2003年,这样的数据是30只、32只和1只。当时基金对3只白酒股的持股市值不到1.3亿元,目前已经超过136亿元。
这与当时大环境有关。1993年,随着国内固定投资资产的大规模投入,白酒消费快速增长。但在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急剧下滑和山西假酒案的双重打击下,白酒消费开始急剧萎缩。到2003年白酒产量下降至330万吨,仅为1996年高峰时的40%。2003年,既是白酒行业的低点,也是起点。
从这年起,中国经济“两驾马车”投资和消费相继启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重回25%以上,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10%以上。同时白酒在2005年结束长达8年的衰退,实现产量增长约12%。而白酒股也在此时腾飞。2003年,茅台股份的股价在20多元附近开始上涨。当时,茅台的总股本仅3亿股,总市值只有60亿元。而今天,茅台复权价约为1200元,市值超过2500亿元,8年时间里,茅台成为价值投资者最津津乐道的标杆,而机构投资者也逐渐蜂拥进入这个市场。
或许从持有机构的数量就可看出,白酒市场是如何从“冷冷清清”变为“炙手可热”。
从基金、社保、券商集合理财、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机构的持仓合计来看,其数量增幅更是惊人。以茅台为例,2001年,购买茅台的机构有16家,2002年下降为零,2004年飙升至63家,2006年翻一倍到140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弱周期的白酒股更是成为机构的避风港。2008年购买茅台的机构达到195家,2011年底,这样的机构达到的365家,持股市值高达369.34亿元。
而机构的热情参与也推高了茅台酒的股价。2003年至今,贵州茅台涨幅达2499.71%;五粮液为1382.17%,泸州老窖上涨1483.89%。而金种子酒、酒鬼酒、古井贡酒等一批二线白酒也有不俗表现。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