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酿网】核心提示:近几年我国葡萄酒需求量逐步上升,中国已成世界主要葡萄酒消费国家。很多洋品牌进驻中国市场,给国产葡萄酒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葡萄酒该何去何从?
大量葡萄酒从世界各地蜂拥而至,2011年,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共计消费19亿瓶葡萄酒,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第八大进口国,国内各品牌葡萄酒已不下万种。
中国的进口葡萄酒市场,正以年均50%的增速狂飙。
作为中国葡萄酒进口最重要的口岸之一,上海每年进口量逾全国市场1/5。当下,上海经营各类进口葡萄酒的企业已不下千家。但在这新一轮进口葡萄酒市场的爆炸性增长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媒体报道,法国著名的拉菲葡萄酒每年全球仅生产24万瓶,而在中国市场却出现年销售200万瓶的异象。
“乱,”不止一位业内人士这样感叹,“你想它有多乱就能有多乱。”
今年夏天,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酒类检测中心”在外高桥正式启用,而这,被视为治理葡萄酒乱象的一种技术尝试。
真假难辨
在我国目前的进口葡萄酒市场上,仅最基本的真假问题,就是一大难题。
国外名庄园的散装红酒,离岸价不超过1欧元/升,但到了国内保税区再灌瓶,同样可称“原装进口”,且有名庄园品牌,最终售价可超千元人民币……这种并未违反法律的“造假”,影响相当恶劣。
葡萄酒原产地装瓶的意义在于生产、灌装一气呵成。葡萄酒不同于工业化产品,是有生命的,对温度和空气接触等条件都有特别要求。名庄园在装瓶中本身还有很多特有的技术要求。这些国内灌装都无法满足,甚至有些为赚钱还会在运输中添加二氧化硫防止变质,灌装中加水、香精等进行勾兑。
王丹睿是上海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葡萄酒进口是企业主要的业务之一,每年进口都在100个货柜以上。她直言:从目前来看,“对公司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假酒”。
何谓假酒?
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并不一致。
业内人士说,从行业定义上看,只有用100%葡萄汁酿成的,才能称之为葡萄酒。其它都可称假酒。
现行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如此定义,仅规定:以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一定酒精度的发酵酒。更具体的分类定义中,有对酒的分型、酸度、含糖量等的要求,却无国际通行的行业要求,比如必须100%葡萄汁酿造,不能加水、糖、色素等。
法律与行业标准的不一致,让酒的真假辨别更添难题。但这还仅是定义上的差别。实践中,葡萄酒的真假,并不似一幅名画那样容易甄别。比如一瓶著名的拉菲葡萄酒,假酒可能是一个空瓶中,注入几个年份的拉菲,标注的是好年份,但掺入其它差年份酒;或者,掺入一些根本不是拉菲的葡萄酒;再有可能,瓶中根本不是酒……愈来愈臻于完美的造假技术,使得仅仅凭借人力,辨别真假越来越困难。
而王丹睿所指的“假酒”,“是以次充好。从国外进口桶装葡萄酒,到国内分瓶后,充当高档原瓶进口酒。”她详细解释,即使国外名庄园的散装红酒,离岸价也不超过1欧元/升,但到了国内保税区再灌瓶,同样可称“原装进口”,且有名庄园品牌,最终售价可超千元人民币……这种并未违反法律的造假,影响相当恶劣。
品酒师向记者解释:“葡萄酒不同于工业化产品,是有生命的,对温度和空气接触等条件都有特别要求,原产地装瓶的意义在于生产、灌装一气呵成,最大限度减少物流中的风险,名庄园在装瓶中本身还有很多特有的技术要求。这些国内灌装都无法满足,甚至有些为赚钱还会在运输中添加二氧化硫防止变质,灌装中加水、香精等进行勾兑。”
相比之下,其它傍名牌、冒充名牌卖高价的造假,都算是小巫见大巫。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要弄清这里边的知识和秘密,几乎不可能。
采访中,一杯琥珀色葡萄酒递到记者手中。
按着指示,斜端杯底,轻轻晃动,再凑上去闻。“你能闻到些什么味道?”说实话,这问题着实让人有点发懵,除了葡萄酒特有的酒香,其它真不好形容。
身旁,一位品酒师则轻嗅着慢慢道来,“有覆盆子的果香,还有花香、橡木桶的味道……”一众人瞠目。品酒师也笑了,“品酒需要大量尝试和知识学习。就算如此,现在葡萄酒品种太多,各种勾兑技术发达,单凭望、闻,若不尝,品酒师也很难分辨酒的真假……”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