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酿网】核心提示:白酒消费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我国独有的酒文化。白酒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群体性需求特征,不同的消费者由于个人收入差别较大对不同的白酒消费不同。白酒的消费是有时间特定的,如主要在有喜庆事或者是来客人时;或者是传统节假日或烦恼时,当然,也有些是因为有喝酒的生活习惯。这样就形成了白酒市场消费的不稳定性,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竞争,白酒消费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白酒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
过去10年,白酒产量从420万千升增长至1026万千升,增长了2.5倍(见图1);但规模以上酒企的营业收入从不到500亿元发展到接近4000亿元,扩大了8倍(见图2),年均复合增长为22.4%,营业收入的增长远超产量的增长。
应该说,过去的10年对白酒行业来说,是“黄金十年”,那么未来的5年或者10年,中国白酒又将是怎样一种景象?
“我认为,白酒产业将从成长期转入成熟期,产业成长速度逐渐变慢,竞争日益激烈,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变。”安徽孟跃营销管理咨询机构董事长孟跃如此表述。
“2013年,白酒行业会从整体繁荣过渡到个体企业分化的局面;2014年,则从企业个体分化发展最终形成行业整体的结构性过剩,白酒行业或将迎来发展拐点。”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黄付生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说。
白酒社交属性增强
理论上,白酒属于消费品,它的发展应该与经济增速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相关。但过去10年我国GDP和人均收入仅分别增长了4倍和3倍,年均复合率分别为16%和13%,远低于白酒产值的增长,因此这两个指标似乎不能充分解释白酒行业发展的趋势。
究其原因,黄付生认为是“白酒消费属性发生了分化”。
过去白酒主要作为嗜好品消费,一般以家庭佐餐为主,具有经常性和一贯性饮用的特点。而随着社交活动的增多,白酒嗜好性日常饮用已经大幅减少,还作为嗜好品饮用的人消费多集中在低端产品(价格多为100元/瓶以下的品种)。而社交性聚餐消费、礼品消费的比重越来越高,使其中高端和低端产品的消费属性直接发生分化,即低端白酒的快消品属性突出,价格敏感性较强;而中高端白酒的可选品属性越来越突出,价格敏感性下降。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