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业内人士在新浪微博爆料,称“山东曹县政府与碧波酒厂运用五大杀招封杀外地酒:一是查酒水行业经销商的帐;二是要求终端网点必须销售碧波的酒;三是要求公务员喝酒必须是碧波,并派当地纪检部门拿摄像机到各网点抽查;四是撤销一切外地酒的广告,如郎酒的车体广告;五是交警查车,运送其他(酒类)产品则找个理由扣车。”
“五大杀招”是否真的存在?为了探其究竟,《华夏酒报》记者赶到山东曹县,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挖掘内幕,追问真相,还原事实。
经验复制?
有网友近日在微博上对“五大杀招”回应说:这是明显的地方保护,果真如上所说,地方政府就是在充当“保护伞”。
力求全方面还原事实真相,《华夏酒报》记者致电山东曹县碧波酒业有限公司了解情况时,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称“根本就不知道封杀外地酒一事,对于记者的质疑,要向领导汇报后才能答复。”
随后,记者又向菏泽一家酒类生产企业的孙经理(为保护被采访者,被采访人均使用化名)追问事情的原委。孙经理首先肯定了山东曹县政府与碧波酒厂运用五大杀招封杀外地酒这一事实。同时表示,之所以目前用这些招数封杀外地酒,是因为之前已经有过“成功案例”!
有“成功案例”?
据当地人介绍,曹县碧波酒厂早已沉寂多年,现在的碧波酒业是北京一家公司在收购原曹县碧波酒厂的基础上投资兴建的,2011年11月11日重新开始运营,属于曹县庄寨镇2010年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之一。对于一家正式运营才半年多的碧波酒业而言,何谈“成功案例”?
孙经理解释说:“单县当地有一个白酒企业,如今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企业。当年单县用这些招数,让单县当地的这家白酒厂起死回生。如今,碧波酒业力图复制单县的‘成功经验’。”
“成功案例经验复制”这一说法,《华夏酒报》记者通过一一走访曹县当地的酒类经销商,也得到了印证。
一位在曹县从事酒水经销多年的石姓经销商告诉记者:“多年前,单县就是用这样的办法,让当地的白酒厂迅速成长起来,甚至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不可否认的是,酒厂不断上涨的税收也为当地政府贡献了更多的财政收入。”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利润水平高的行业往往最容易遭遇“地方保护”。因为其提供的税收较高,如烟草加工业、酒类等行业。
企业向政府缴纳税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对于一个刚建厂不到一年的企业,到底能给政府缴纳多少税收?当地政府是否会看重这些税收?
对此,《华夏酒报》记者拨打了山东省曹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上的“县长热线”求证,工作人员称,请记者与宣传部对接,并告知了对方电话。
随即,记者致电宣传部,对方表示:“对此事不清楚,请联系外宣办。”当记者拨通外宣办的电话时,得到的答复是:“提倡喝碧波酒,并未‘封杀’外地酒。”
石经理直截了当告诉记者:“据我了解的一个版本是,碧波酒厂每年缴纳4000万元的税收,但这是酒厂承诺的,还是政府强制的,我也不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