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业面临的问题真是不少,塑化剂风波、禁酒令、限制三公消费、假有机等一步步的把白酒打入寒冬。面对白酒市场销量急剧下降,价格大幅跳水,不禁要问,是拐点?换个角度,其实是到了新的起点,白酒业的机会在“黄金价格带”——中端市场。
走过黄金十年,白酒行业正处在十字路口上。2012年,在严控“三公消费”、军队和地方“禁酒令”、中央反对高档消费等影响下,高端白酒的政务和军队团购渠道遭遇空前压力;加之塑化剂等事件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白酒产品的质疑,尤其令高端白酒备受煎熬。高端白酒价格下滑,区域名酒热衷全国化,当双方在终端相遇,一场厮杀不可避免。十年黄金后,白酒行业是彻底终结,还是经过盘整进入下一个“白银时代”成为行业话题,2013年,是白酒的拐点还是起点?
拐点?起点?
无论从白酒企业股价跌浮还是政策面的波动来看,中国白酒业在经历了黄金十年之后重新面临新的转折点。
2013年的春节,高端白酒一批价格直线跌落,白酒市场销售较去年大幅下滑。本报记者从华致酒行了解到,这几个月其高端白酒的销售额下滑50%以上,销售价格也降了下来。2012年春节茅台的价格可以卖到2000多元,今年则只能卖到1400到1500元左右。
而白酒股在A股市场也是哀鸿遍野。以贵州茅台为例,3月20日,贵州茅台股价再创新低,盘中探至164.51元/股,较去年7月历史新高266.08元/股下跌已超百元。不仅茅台,相比半年前,五粮液、洋河等白酒股价也都出现了集体大幅下滑。
历史总是相似。10年前,白酒行业经历的拐点年重出江湖,但这次,却是一个关于盘整期的新版本故事。
“从今年开始,整个白酒行业进入了盘整期,这是由于过去10年白酒行业高速发展和产能的盲目扩张造成的,整个行业需要这种盘整。”黑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副会长赵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只有通过盘整,才能使得白酒行业更健康地发展,而塑化剂、限制三公消费只不过是催化剂而已,由于整个行业太浮躁,行业现状实质上还是行业内部原因造成的。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2003年,白酒产量仅是1996年高峰时的40%,下降至330万吨。不过,这一年既是白酒行业“举步维艰”之年,也是迎接行业大繁荣的拐点之年。
以茅台集团为例,本报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2003年,茅台的销量也就1万吨左右;2012年,茅台集团实现产量33000多吨。2003年,茅台的销售额是30亿元左右,2012年则达到352亿元;2013年,茅台集团力争实现销售额增长18%,达到416亿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上半年,受“三公消费限令”影响,高端白酒遭遇了第一股寒流;2012年下半年,受勾兑门、塑化剂等影响,高端白酒遭遇了第二股寒流;2013年春节前夕,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军队禁酒令”、反对高端消费等政策及地方各省市相继出台的相关规定又直接打击了高端白酒,这是第三波寒流。
10年高速发展已推动白酒终端价格出现泡沫,在2013年行业面临剧变,三波寒流无疑将给白酒企业尤其是高端白酒企业带来泡沫刺破的痛楚。
对此,白酒营销专家肖竹青分析认为,2012年至今,白酒行业遭遇了“农药残留”、勾兑门、塑化剂、限酒令等多个风波及事件,多种原因导致了今年春节的高端白酒市场比较惨淡,销量上大大减少,高端白酒唯有通过降价来保证市场份额。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