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expo期间主办的一场关于中国口味和中国葡萄酒的论坛。这次辩论的主题是: “中法之间对葡萄酒的判断标准是否一致”。 我们的中国朋友们更看重葡萄酒本身的品质还是它能带来的利润空间?
我们先回顾一些统计数字: 如今每年约有15亿升的法国葡萄酒出口到中国,相当于每年5亿5千万欧元的总额。 其中65%的销量都是波尔多葡萄酒。中国已经超过美国,甚至和传统三巨头(英国,比利时和德国)的总量不相上下。然而,中国的征服者气概也很让人担忧。
"中国人根本就不会在餐厅里点葡萄酒"
法国某著名葡萄酒刊物的记者Olivier Poels给很多对中国市场充满向往的业内人士泼了一盆冷水,他说:“中国人并不喜欢葡萄酒的味道,即便买也是把它作为奢侈品来送人的。虽然也有被喝掉的,但绝非必需品。我发现,中国人在餐厅吃饭更喜欢喝茶,或者当地40度的白酒,根本没人点葡萄酒。”"中国的朋友们对葡萄酒充满热情,他们很想了解葡萄酒"
洪梅是一位旅居在勃艮第的中国酒商,她表示中国爱好者对葡萄酒的热诚才刚刚开始,所以欧洲业内人士应该多去中国,帮助中国爱好者在葡萄酒方面的认知和鉴赏能力。她说“没错,他们现在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他们学得很快。新兴的中产阶级消费者们也逐步开始了解葡萄酒而且进步神速,和那些暴发户不一样的是,他们学习葡萄酒纯粹是因为喜欢,并且用心锻炼自己的味蕾,这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葡萄酒培训市场!”,她最后提醒大家:“中国疆土辽阔,怎么可能只有一种所谓的“中国口味”?”"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卖的什么酒!"
波尔多知名酿酒顾问Stéphane Derenoncourt并不赞同洪梅的乐观,他也曾去过中国但结论和她大相径庭:“我接触过很多中国的业内人士,很多人连自己销售的产品都完全不了解。有一次一个酒窖负责人跟我聊了45分钟以后才想起我叫什么名字来,然后好不容易才说出两三款我的葡萄酒的名字来,他真的什么都不懂。”他承认也遇见过一些懂行的消费者,但总体来说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是很薄弱的。 他补充说“我目睹了不少野蛮的干杯场面,还有一些所谓的收藏家,连自己收藏的酒的名字发音都不会。。。”草莓还是菠萝? 文化差异
这次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对于并没有习惯饮用葡萄酒也不了解葡萄酒文化的中国消费者来说,他们对葡萄酒的喜好标准是否和欧洲葡萄酒消费者相同? 换句话说,在中国人一贯的文化背景影响之下,他们是否真的会喜欢葡萄酒,甚至学会品鉴描述?在这个问题上,Axel Marchal在中国的实验也让人深思。
他曾经让中国和法国的消费者盲品过同样的分子,法国人尝出了草莓,而亚洲人则说是菠萝。他总结道“从这次盲品实验中可见,亚洲人和法国人的味蕾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该分子既能在草莓中也能在菠萝里找到,而不同的饮食习惯使得两个不同文化的人在香气辨别上有着完全不同的思路。亚洲人多吃菠萝,而法国人多吃草莓,而他们都对自己熟悉的水果鉴别能力更强,所以在品尝同一事物时他们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