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酿网核心提示:随着假货传闻、价格虚高、国内灌装、品牌力缺乏等因素制约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上的继续推进,加之国产葡萄酒主流品牌加大了推广力度和公关活动的规模以及国内消费者消费结构的调整,国产葡萄局销量触底反弹,但要巩固优势国产葡萄酒企业仍需努力。
近期,笔者在安徽、福建、江西等地出差,常听到当地的酒商反映,国产葡萄酒在当地销量有回升势头,这些回升的品牌主要集中在张裕、威龙和王朝等知名企业。曾经,圈内的共识是:进口葡萄酒这两年的增速高于国产葡萄酒。进口商多如牛毛,以蚕食的方式入侵国产的“地盘”,抢了中高端市场的蛋糕。
但进口葡萄酒的过多、过滥和厂家、商家、消费者三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在今年3月被暴露无遗。社会舆论对进口葡萄酒行业的不规范现象进行了持续多轮的曝光和批评。假货传闻、价格虚高、国内灌装、品牌力缺乏成了制约进口葡萄酒继续推进的四大紧箍咒。
在这种情况下,国产葡萄酒主流品牌加大了推广力度和公关活动的规模,再加上消费者和团购客户对未来经济不景气的预期,把钱包捂得更紧,自觉不自觉地调低了消费水平。国产葡萄酒在一些葡萄酒消费相对不成熟的地区获得了一轮久违的增长。
笔者以为,对于国产葡萄酒的回升不能盲目乐观,厂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增长的基础才能夯实。
首先,厂家应提升葡萄酒品质,加快日常消费类品牌酒与国际品牌酒的接轨。这一点,已经有品牌影响力的国产葡萄酒大型厂商尤其值得重视。切不可把长期的成功建立在对手的犯错上。其次,一批国产精品酒庄已经初步获得国际认可,但仍需努力。酒庄应让更多的年份酒获得持续肯定。最为重要的是,探索如何将精品小酒庄进行商业化运作,寻找一条适合自身推广的发展道路。第三,国产葡萄酒企业如何赢得高端人群,特别是北、上、广、深高端消费者对国产高端葡萄酒的信任。最后,国产葡萄酒企业要调整、充实提高营销队伍。国内葡萄酒从业人员中,专业素质相对高的人员大都在从事进口葡萄酒,国产葡萄酒在推广、市场、体验等环节上人才相对匮乏。如何利用这个难得的契机,把葡萄酒圈乃至高端消费品圈的上述专业人才招纳到国产葡萄酒阵营中来,这是值得国产葡萄酒企业经营者思考的问题。
局部缓解难成全面景气,触底回升也并非转危为安,国产葡萄酒企业的掌舵者们切勿过早乐观!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