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葡萄酒比较开放,一旦某经销平台出现‘爆款’酒,其他经销商也进同一酒,竞争会比较激烈。Pinotage南非葡萄酒主题餐厅侍酒师Johnson认为,目前中国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认识已经从身份地位的“标签”功能,转为真正从饮用口感与佐餐功能的需求。这就决定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喝出葡萄酒的品质,而非单纯去读瓶身的标签与价格。
刚刚从商标侵权官司中解脱并正式更名的卡思黛乐酒业公司,上周与旗下经销商共同举办了首场葡萄酒品鉴推介会。伤筋动骨后的卡思黛乐开始积极布局并且思索在中国市场运作葡萄酒的新方式—推广经销商品牌,而不是让中国消费者去背那些难记的外国酒庄。
“一旦消费者认可经销商的产品,那么他带进的所有酒都可成为优先购买的选择。”
法国葡萄酒比较开放,一旦某经销平台出现‘爆款’酒,其他经销商也进同一酒,竞争会比较激烈。
市场培育期的“垫背”
任何一类商品的新兴市场培育都要经过混乱的厮杀,这是商场上不争的事实,也是商家必须面对的过程。中国红酒的兴起到如今的成长也不例外。
著名学者梁文道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酒是中西文化的味觉碰撞,酒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而作为较晚接触葡萄酒的中国内地,其消费市场仍在经历混乱期的调整。
长期以来经销进口葡萄酒的商人们也经历了一个受累不讨好的摸索。
“以往,我们为了培育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兴趣,用了很多精力来推介法国、意大利、智利等产区的气候风土和优秀酒庄的全貌,希望消费者认可、信任这个酒庄,进而放心消费来自这些酒庄各品类的酒。”卡思黛乐中国代理商董事长潘先生这样表示,然而中国消费者在记忆酒庄的中英文名上显然不太有天赋,而且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酒庄名称,每个商家都会游说消费者自己带进来的酒庄是非常优秀的。
在这样的营销模式下,并不常有机会出国实地考察酒庄的广大葡萄酒消费者们对于到底哪些酒品质高哪些品质低,很难一下子产生明确的判断。在中国葡萄酒市场打品牌成为难事。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