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在第二届湖北武汉放心酒展交会上,茅台酒展台打出买二送一的广告。白酒行业从来就不缺少新闻,尤其在目前整个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
对于中国的白酒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2014年是白酒行业发展非常关键的一年。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已经过去,由于产能的持续扩张、利润的严重透支,一度“牛气冲天”的白酒行业将迎来深度调整期。一大批中小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倒闭,大中型企业也将面临更严重的困难,整个白酒行业的商业生态也会重新构建。
产能过剩集中爆发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茅台镇近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沧州一家酒厂求被收购、五粮液公司拍卖公车等一系列关于白酒行业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将整个行业产能过剩背后的深层矛盾暴露出来。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白酒行业发展经历了十年的“黄金时代”。2013年初,行业问题逐渐凸显,到2014年,行业发展将进入拐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白酒行业产能规划明显冒进,品牌企业产能扩张速度过快,到2014年产能集中释放后,白酒行业过剩局面难以避免,特别是中高端白酒产能过剩压力尤大。受此影响,白酒企业不仅产量增速下滑,收入和利润增速将放缓。
实际上,我国白酒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存在,但在高利润的掩盖下,始终没有引起行业的足够重视。
根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白酒总产量将达到96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8%,年均增长1.5%;销售收入达43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0%,年均增长10%。
但在“十二五”第二年的2011年,我国白酒产量就已达1025.6万千升,同比增长30.70 %,远远超过了“十二五”整个期间的产能规划。
如此惊人的产能扩张此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对白酒行业未来产能过剩的担忧。
有经济学家在2012年就曾算了一笔账:白酒行业至少有30%的产能过剩,如果每年产能下降1%,需要20多年才能消化目前盲目扩张带来的后果,产能过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不可回避的难题。
而这一问题,在中央限制三公消费的背景下,更是日益凸显出来,并引发了白酒行业一系列潜在问题的提前出现,白酒暴利的时代也随之结束。
为求政绩地方推波助澜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称,推动白酒产能过剩的三大因素分别是企业雄心、政府干预、资本“加油”。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经济指标、税收、就业增长等压力从根本上推动了酒企的增资和扩张,为产能过剩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公开数据显示,以酱香型白酒来说,“十一五”末贵州省白酒产能为16万千升,到“十二五”末要达到80万千升,其中酱香型白酒占90%,达到70 万千升;四川省提出到“十二五”末,酱香型白酒产能要达到9万千升至10万千升;据统计,全国各地“十一五”末酱香型白酒产能约30万千升,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将达到90万千升到100万千升。
四川提出白酒的发展战略路径为“推动中国白酒金三角共同发展”,力争川酒2015年实现2500亿元产值。而2010年全国白酒销售收入仅2700亿元。在贵州,地方政府绘就了“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美好蓝图:新增6至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批著名商标,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江苏、湖北、安徽等白酒大省也在不失时机地推进产能扩张的步伐,纷纷建立自己的酒都、产业集群。
白酒行业协会一位专家称,“在白酒主要产区,白酒经济已经成为当地政府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无论是政策上还是技术上,地方白酒企业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精心呵护’。”
如果说在过去十年白酒行业高利润的背景下,整个行业都在“扩容、升价、高增长”,这种产能过剩的危机还能被掩盖,但目前在整个行业深陷危机的时刻,产能的集中爆发将加剧行业的深度调整。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