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葡萄酒教育掀起了新一轮热潮:新建的葡萄酒学院和新增的葡萄酒专业越来越多,各种培训机构也层出不穷。然而,在这股热潮的背后隐藏着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葡萄酒教育?对此,记者将展开一系列采访调查,希望能在“热潮”中做一番冷思考! 首先记者采访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马会勤教授。在采访过程中,马教授求真务实、敢说真话的性格,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教授对中国葡萄酒教育的清醒认识和鞭辟入里的分析,更是让记者感到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立足产业需求 避免资源浪费
整体来说,葡萄酒教育主要包括对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对消费者的普及教育,其中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大体分为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学校教育一般为学历教育,需要几年的时间,对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而职业培训,通常时间较短,主要偏向于除种植、酿造等一线从业者之外的葡萄酒行业人员的培训。
目前,各种形式的机构培训层出不穷,一些培训机构还开办了有针对性的中国本土课程。对此,马教授认为,“这些培训都是非常好的辅助性途径,但主干还是学校教育。不管是在美国、澳大利亚,还是在法国,相当一大部分的行业从业者都接受过正规教育,尤其是一些对技术有严格要求的岗位,比如说葡萄栽培、酿酒。”同时,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WSET等课程培训,反思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深层次思考是什么!
“这两年我们看到大量的WSET,还有其他的一些培训课程,在中国市场迅速推广开来。我认为,这其实是行业针对葡萄酒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现状,所进行的一种补充性调整!”WEST可以让我们看到葡萄酒产业教育在行业从业者教育领域的短板。
现在,国内很多葡萄种植与酿造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从事着葡萄酒销售工作,这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这也说明学校教育没有很好地与市场接轨,未能充分理解和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培养的这个人到底是要去酒厂工作、去从事葡萄酒销售,还是搞科研、做讲师,如果针对性不明确,那再怎么号召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也打不到点子上!”对此,马教授认为,“葡萄酒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立足于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市场接轨,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这样才能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