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此前发现汾酒应收账款暴涨30.4倍后,日前,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梳理了近期已经发布的白酒企业半年报,多数企业的应收账款同样出现较大幅度攀涨,按照企业的解释,“赊销”成重要原因。有业界分析认为,白酒企业们转向先货后款方式谋求扩张市场的意图明显,但其背后,却隐藏着资金链承压等较多风险。
多数酒企应收账款上涨
冒着高风险,企业赊销赚市场的现象正在酒行业蔓延。记者梳理8家白酒企业半年报发现,6家企业期末应收账款均较期初有大幅上涨。
从数据上看,青青稞酒在应收账款数值上较小,为646.71万元,但增幅却高达322.55%;皇台酒业、泸州老窖、今世缘、沱牌舍得涨幅在18%-82%之间;汾酒增幅最大,为3177.94万元,大涨30.4倍。
不仅是在应收账款上,这几家酒企在营收上也均表现不佳。沱牌舍得、今世缘、青青稞酒、皇台酒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3.19%、7.37%、12.94%、23.05%。泸州老窖和汾酒下降幅度较大,营收分别同比下跌30.8%和43.42%。
公开资料显示,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其往往是伴随企业的销售行为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因此,应收账款的确认与收入的确认密切相关。
市场争夺战
至于应收账款的上涨,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到泸州老窖,但截至发稿时,并未收到其回应。根据公告,青青稞酒解释称,主要原因是团购客户、经销商发货、收款时间性差异导致应收款增加。
相比之下,多数酒企在公告中的解释和汾酒相近:“主要是期内赊销增加所致。”沱牌舍得称,增加了少部分老客户信用销售导致应收账款增加。所谓赊销,是信用销售的俗称。赊销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销售,卖方与买方签订购货协议后,卖方让买方取走货物,而买方按照协议在规定日期以付款或分期付款形式付清货款的过程,简而言之,正是“先货后款”的交易模式。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