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气候、土质、水质等自然因素以及历史、文化、消费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上我国名优白酒主要集中在各大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如长江流域上的川黔、黄河流域的鲁豫、淮河流域的苏皖等等。当前我国的白酒分布继承历史,呈较明显的板块分布。同一板块内各省白酒的竞争格局相似,我们将其主要划分为五大板块。
川黔板块(四川、贵州):传统名优白酒聚集地。
苏皖板块(江苏、安徽):产品升级趋势明显,营销见长。
鲁豫板块(河南、山东):地产酒众,省外名酒聚焦中高端市场。
两湖板块(湖北、湖南):鄂酒布局全国市场,湘酒资本活跃。
华北板块(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地产龙头区域强势,省外影响力不高。
不同白酒板块呈现出迥然各异的产区特点和竞争格局,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主流白酒板块覆盖了中国几近50%的省份版图,占据了中国白酒产销量超过80%的份额,涵盖了中国全部的传统十七大名酒企业,跨越浓香、酱香、清香三大主流香型,这不禁让人感叹中国白酒文明的博大悠久,感受到多元化白酒板块的包容、力量和独特魅力。
黔酒板块的尴尬
衡量一个白酒板块在中国白酒版图中的影响力可以从产出状况、消费水平以及品牌强度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在其中任意两个维度上有较大影响或位居前列,那么这个白酒板块在全国白酒板块中影响力水平显著性较强。我们可以从下述角度分析各白酒板块产出和消费的特点,并形成中国各省份白酒产销和品牌格局图。
黔酒板块,因为茅台而被人熟知,也因为赤水河和茅台镇而闻名于世,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让其成为中国白酒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川黔板块中的重要一极,那么黔酒板块在中国白酒江湖中究竟地位如何?我们需要透过板块影响力的三大维度来探寻黔酒板块的现实影响。
从白酒产出情况看:四川、山东、河南、贵州、湖北都属于白酒生产大省,白酒产量较大的省份还包括江苏、安徽、辽宁、吉林等,但山东、河南吨酒价格较低,贵州、湖北吨酒价格较高,四川均价居中,黔酒板块在整个产出维度中较为突出,虽然2011年白酒产量为24.7万吨,同比增长48%,仅占全国白酒总产量的2%,但在吨酒价格指标上可以说位居所有中国白酒板块榜首,从2011年黔酒板块白酒收入255.8亿元,同比增长66%,占全国白酒行业总收入的7%的数据中可见一斑。
从白酒品牌强度看:四川拥有六朵金花,整体品牌影响力强,同时川酒品牌众多,品牌强度大;河南、山东整体品牌影响力较弱,缺少全国性的主流品牌,但由于品牌众多,整合迹象尚不明显,品牌强度同样表现较大;江苏、山西、安徽品牌强度居中;而贵州除国酒茅台外,具备拥有较强品牌影响力和行业地位的品牌数量少,在板块品牌强度表现上明显落后;其他次之。
从白酒消费情况看:上海、北京、天津、浙江人均白酒消费额高;广东、江苏、山东经济发达且人口不少,总的消费量和金额都较大;河南、四川人口数量多,白酒市场容量大;湖南、湖北、安徽、河北的白酒市场容量相当,黔酒板块由于人口总量以及人均收入总额限制,整体消费水平和容量偏低。
从构成板块影响力的三大维度来看,黔酒板块表现欠佳,品牌强度和市场容量成为影响黔酒板块跃居一线阵营的两大制肘,黔酒板块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其影响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和激活,在中国白酒竞争版图中如一颗暂时掩盖了光芒的星星,淹没在众星熠熠生辉中。
未来十年看贵州
在黔酒板块,一直以来有一个尴尬的现象:虽然“国酒茅台”在中国白酒行业引吭高歌,而黔酒板块其他品牌却整体陷入“低迷”。除了茅台,其他白酒却没有顺势强力地崛起,茅台酒一枝独秀,其他白酒企业规模偏小,大部分产值都在亿元以下,且整合度低、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发展后劲不足,无法形成像川酒板块群雄崛起的景象。
2011年6月30日,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大会在仁怀市召开。这次大会并认为是吹响了振兴贵州白酒的号角。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要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做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为贵州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确定了基调。“未来十年看贵州”,黔酒板块,这个在中国白酒竞争版图不可或缺并积蓄着未来影响力的白酒板块,如何在未来的十年,实现真正的崛起和王者地位,“领骚”竞争激烈的中国“白酒江湖”?
1、聚焦核心产业链——发现利润区——实现品牌上游掌控
一个产区或一个板块如同一个企业一样,必须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战略定位和方向,从而构建相对其他白酒板块的比较竞争优势。从产业链角度来分析产区或板块的定位能让黔酒板块更好的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优势和所能发挥优势的产业链环节,打造黔酒板块崛起的核心关键能力和产业链优势环节,如国内不同产业集群基于自身资源和能力围绕产业链不同环节构建的相互协同,中国与美欧之间的阶梯式产业链环节的转移。
“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口号需要有一个落地的载体和平台,对于整个白酒产业尤其是黔酒板块在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中最能够提升附加值和获取高额利润区的环节才是黔酒板块最应该重点发力的对象,那么让我们看一下白酒产业价值链的构成,或许我们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上游:基酒资源、产业配套、自然条件;
中游:生产工艺、制造产能、产品包装;
下游:市场营销、分销渠道、品牌塑造。
川酒和黔酒作为中国白酒两大核心产区,具备优质白酒产出的地缘优势,这种先天性的资源禀赋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其产业链上游环节的稳定,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白酒板块中的先天优势;在中游环节,无论是从川酒的产业集群建设还是贵州酱香投资热中都已经开始不断加大中游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工艺的创新,在这个环节各板块之间的差异性较小,难以形成更大的附加价值。
所以无论是从上游还是中游来看,都难以转化为脱颖而出乃至垄断最大利润的战略链条,而下游营销及品牌建设环节恰恰是黔酒的短板,但同时又是黔酒占领产业链制高端的核心环节,黔酒具备上游资源优势,在产品品质上有着无形的稀缺、高端的价值认知,如何将上游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下游的品牌附加值,通过聚焦产业链下游建设,加大对于黔酒优秀白酒企业品牌的投资和扶持,构建黔酒板块的品牌优势,实现大板块品牌下黔酒多企业品牌群狼共舞的共同发展的战略路径,改变黔酒板块“原酒资源丰富,品牌资源薄弱”的尴尬境地和茅台一支独大的现状。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