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红酒、咖啡、建材……上海自贸区正在打造越来越多的交易平台,既有大宗类商品,也有非大宗类商品,从而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
风险可控
“目前申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企业很多,我们也正在梳理,第一批肯定还是要选择风险可控的商品和模式。”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对记者表示。
10月10日,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举行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创新案例发布会”。朱民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申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企业涉及的领域很宽泛,既有原材料也有粮食。
按照计划,今年年内,上海自贸区将推出若干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此前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在试验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对记者表示,在推动平台经济、提高企业国际资源配置能力上,上海自贸区也起着试验田的作用。“一年来,自贸区已经在金融和服务业实现了集聚效应,为推进平台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朱民说,目前自贸区推进的金融创新、贸易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体系,对于在自贸区内发展国际交易平台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综合环境。
这种综合环境的体现之一,就是由浦发银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上海清算所、第三方仓单公示平台四方共同打造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的诚信体系。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