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盘整、市场不景气、酒厂停产或酒老板跑路,这是近两年来白酒行业的热门话题。近日,记者在采访仁怀市酱香型白酒企业黔酒股份时了解到,该公司不仅保持正常生产,还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造酒文化体验馆,宣扬白酒文化,竖起中小酒企保持稳步发展的一面旗帜。业内人士表示,黔酒股份的稳步发展,为中小酒企发展提供了参考。
市场不景气成行业常态
去年8月,媒体报道称安徽集团董事长汤世强跑路,汤世强及其投资公司对外负债高达3.4亿元。随后,有关“茅台镇国珍酒业破产”一事引发业内对酒企的生存状况再次关注,川临邛(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旗下临邛酒厂走上拍卖台,以及多家酒厂挂牌出让的消息,引起业内关注。
自2012年开始,走过10年黄金期后的白酒产业,站在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有企业声称保持稳步增长,但整个白酒行业不景气已成为各路媒体报道的焦点,白酒市场盘整、转型,成为酒企不得不面对的发展趋势。对此,业内称,走过10年快速发展期后,白酒产业不景气成为近几年来的一种发展常态。
“想要在较短时间内摆脱市场低迷境况,恐怕不可能,只有调整企业发展格局和占据大众消费市场,彻底走出传统的政务市场,才能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白酒专家表示,白酒行业只有通过一次深度的盘整之后,回归到以大众消费为核心的发展常态,而依赖某一圈子来提升销售业绩并获得利润的方式,已经不可能短期内再现。
互联网+品质引力思维奠定稳步发展基础
在众多白酒企业为市场出路发愁的时候,一些酒厂却在保持着稳步发展趋势。
“白酒业要保持稳步发展,必须做好品质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思维转型和升级。我理解的互联网思维,首先它是一种消费思维和产品思维。”贵州黔酒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方利说,白酒业已经进入“喝酒时代”,生态、文明、滋养和健康已经成为未来白酒消费的标签。但白酒品质是决定传统行业依托互联网工具创新市场营销的根本保障,只有在品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现代“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获得长足发展。
“黔酒股份的商业生态环境中,我们始终把酿造品质作为首选商业任务,同时打造属于酱香型白酒的酒饮文化。”张方利表示,把酒酿好了还要把酒卖出去,酿造出不仅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不同消费层次的酒,还能够将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与现代互联网思维相结合,才有可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性。
张方利表示,黔酒和很多地方酒厂一样都在2014年出现了现金流降低、销售总额不同程度减少的情况,一些酒厂减少了下沙量,甚至有的酒厂完全停产基酒。但黔酒股份意识到这既是白酒业的“寒冬季”,又是白酒消费市场的“洗牌季”,保持和延续产品品质的一贯性显得非常必要,2015年依旧按企业设计产能保值保量下沙。
发掘传统酒文化 提升品牌影响力
截至目前,黔酒股份拥有“乡巴佬”、“黔酒”、“兄弟情”等品牌,形成了丰富的产品、多样化的品牌、高性价比等特点,成为当地发展迅速的中小型酒企典型代表之一。在发展过程中,黔酒股份在品质、营销的基础上,持续发掘白酒文化以推动品牌发展。
记者日前来到仁怀市鲁班镇的黔酒公司看到,门口一块十几米长的浮雕画壁古色古香,将仁怀市酱香白酒的酒文化充分展示,不远处的生产车间内热气蒸腾,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制酒。在车间一旁,新建的办公楼加紧装修,一楼的展示厅已初见雏形,而在办公楼的底层则是酒窖。酒窖里飘散着浓烈的酒香,几百缸酒整整齐齐地排列,其中有一百多缸酒埋在土里,仅有缸口露出地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窖藏酒,是为了更好地保证酒的品质和口感。
张方利表示,黔酒股份的稳步发展使之获得“中国名优白酒”、“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贵州省名牌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等荣誉,从1998年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乡巴佬酒厂开始至今,黔酒股份从一个初入市场的小企业到酒都仁怀的“十强民营企业”,黔酒靠的不仅是品牌的塑造,更是一如既往的品质追求和文化打造。
因此,从创建开始,黔酒股份一直坚持“乡巴佬”的企业文化。张方利说,所谓“乡巴佬”的企业文化,其内涵可以解释为“谦虚做人、诚实做事、笑看人生”,而引申到酒类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就是要做到坚持茅台镇传统酿造工艺,做到“原生态酒,源于生态”。同时,公司将酱香酒酿造、勾调等一系列过程在其文化馆进行直观展现,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酱香白酒文化,去感知、认知中国酒文化。
业内人士表示,黔酒股份的成功,在行业盘整期无疑为贵州乃至全国的中小酒企提供了一个可参考借鉴的例子,竖起酒企逆势前行的典范。
贵州商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