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受限制“三公消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个白酒行业正经历被业界称为“黄金十年”后的寒冬。展望2014年,继续挤掉价格泡沫,从寄生于公务消费的“名酒”转向老百姓消费得起的“民酒”,是白酒业理性回归的趋势。业内人士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意识到这一点,中国白酒行业变革已然来临,并且已经迫在眉睫。
据中国酒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酿酒行业以往超高速增长势头得到抑制,行业整体进入调整期。全年行业完成总产量7511.88万千升,同比增长4.86%;完成销售收入8453.21亿元,同比增长9.42%;实现利润1062.11亿元,同比增长0.17%。虽然产销数据较为乐观,但与前些年的飞速增长相比,如今的增长速度让业界开始担忧起来。
在资本市场上,白酒股这个昔日的市场宠儿也同样“熊态”尽显,股价一落千丈。去年的“A股十大熊股”榜单中,白酒股就占了四席,并且包揽了前三名。酒鬼酒今年股价暴跌了53.07%,位居A股跌幅第一。洋河股份和山西汾酒紧随其后,跌幅都超过了51%。贵州茅台去年也同样一改近几年的强势姿态,创下近年来的股价新低。
虽然3月的成都已春回大地,但对于五粮液白酒经销商王斌而言,却依然感觉寒冷。王斌在华丰食品城有一家门面,专营中高档酒水。3月3日上午,记者在王斌公司见到他时,他正往经营部打电话:“生意没什么起色,一上午成交了两单,数目都不大。”据他介绍,从去年年后开始的大量货品积压,到现在有所缓解,希望在糖酒会后情况会变好。这只是从去年开始的白酒业惨淡现状的一个写照。
2013年,整个白酒行业被迫洗牌。一线酒企高端产品价格回落、服务下沉,给二线、三线酒企的产品销售及生存带来压力。整个白酒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除茅台之外的五粮液、郎酒、国窖1573、剑南春、水井坊等知名白酒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挂,高端白酒市场也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但是,这次白酒行业调整极有可能是史上最大的一次调整,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正在白酒行业上演。
市场现状:曾经每瓶酒利润上千 如今卖得多亏得多
过去,商家拿到配额就能坐地生财,经销商不会去做市场营销服务,也不会主动开拓市场销售渠道。酒企则追逐更高的利润,放弃了低端产品的开发和培育,一心扑在高端酒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种缺乏市场服务、营销创新的团队,在暴风雨来临后,显得异常脆弱。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限制“三公消费”政策、禁酒令等政策的出台,白酒行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2013年,白酒行业虽然已经在寒冬中调整了一年,但这仅仅是开始。
王斌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五粮液和茅台经销商大会之后,最明显的变化便是经销商不需要再提前与酒厂签订年度配额,而是可以逐月向酒厂申报配额,根据自己的销售情况来制订计划,缓解了资金及库存的压力。而在一年前,这种情况是想都不敢想的,那个时候是要提前抢订整年的配额,生怕这一年酒不够卖。王斌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2012年,飞天茅台的出厂价是619元,到达超市的价格是一千六七,餐饮店的价格甚至标到了2200以上。
记者向他问及现在卖一瓶52度五粮液的利润如何时,他回答:“利润?没有!现在是卖得多,亏得多。”主打产品52度五粮液在成都的一批价是610元~630元/瓶,每瓶较其729元出厂价“倒挂”了近百元,就算酒厂补贴每瓶70元,拿货价也是659元,依然亏损。由于相应白酒产品批发价和出厂价“倒挂”,公司不得不亏损出货,控量卖酒,既为维持渠道和客户,也是以此保住依然稀缺的经销商资格。
要想生存只能转变模式。王斌告诉记者,2000年整个成都市才七八家经销商,到2011年、2012年最鼎盛的时期,成都市的经销商一度达到了30多家。“白酒经销商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凸显,部分经销商来不及处理好自身的问题,如管理、素质、能力等,面对运营成本、市场风险等压力,再加上自身资金链的断裂,就只好选择了逃离。”事实上,据记者了解,这类逃离的经销商,主要是一部分由外行进入的“机会型”经销商以及区域小品牌经销商,此类经销商,多数之前未经营过白酒;要么是实力弱小的经销商,资金、队伍、网络等某一方面存在短板。
糖酒会历年来被经销商视为业界晴雨表,在往年,各个白酒企业都会在这个盛会上一显身手,展台一个比一个铺得大,装修也一个比一个更豪华。然而今年3月底的糖酒会已经提前呈现出疲态,据知情人士透露,最明显的一点便是白酒展馆从往年的三个缩减成了两个。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