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打算发布这篇文章,但这两天还看到这“专业谣言”的红文变了题目,还在流传,索性把个人的观点整理发布一下,供大家思考。
对行业熟悉且深爱的人在评说行业事件、传递专业知识时,总会斟酌再三,力求精确和有据可查,因为他们知道看似无心的错误可能导致业外人士和消费者的误读,甚至给行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然而,人们有更多方式表达观点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无畏无知者的妄自为大和胡言乱语。利益的驱使、有心的误导、吸眼球的标题,漏洞百出的文章也能被网络推波助澜为红文,“中国白酒是怎么酿造的?为什么中国领导人只喝酱香型”就引起了酒界的广泛谈论与质疑。看似传播白酒知识的背后满是对酒的谬论,并带有严重的香型偏见,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有多少错误的地方,细数一下它的十宗罪。
罪一:对历史上“浊酒”的含糊其辞
先不说你把华夏的历史抹杀了多少年,也不论你找到了哪些“古圣先贤”酿过酒,更不谈你所说的营销概念之“裸体酒”以及由此导出的“纯粮酿造的酒液是浑浊”的谬论,单单就“浊酒”讲一讲,顺带简要说下白酒的演变史。
历史上的“浊酒”也被称为“白酒”,但不同于今天所谓的白酒。先秦时期,中国确定了早期米酒酿造的基本模式,出现了那时称谓“浊酒”的产品,其酒液稠浊,酒面漂着米渣,酒精度偏低,成熟快,保存期短,通常未加过滤。
由于酒精度低,所以南北朝以前,酒类不易存放,经常出现酸败现象。到了唐代,人们学会了给酒加热来保持酒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一种是高温加热,反复煮沸,俗称“煮酒”;一种是低温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称“烧酒”法。
元代国外蒸馏器的引入(也有认为中国传统的饭甑是酒甑的源头),人们试着用来蒸馏谷物酒,叫做烧酒,中国人首先发明了谷物烧酒,区别于西方蒸馏酒的酿造工艺。这种烧酒就是今天的白酒雏形,它经过元明清三代演绎,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知的中国著名的蒸馏酒的精品。
上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对蒸馏酒称谓很混乱,土酒、烧酒、老白干等,为了工业化的规范,才统称“中国白酒”。
罪二:对白酒“蒸馏工艺”的混乱解说
图2
回溯白酒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白酒的发展某种角度上就是“酒精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蒸馏过程是酿造白酒的重要工艺之一。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后的酒醅中酒精含量在4%左右,必须通过蒸馏才能实现白酒中香味成分的提取和酒精度的提升,这就要用到蒸馏设备。
天锅蒸馏示意图(来自网络)
不论过去与现在,蒸馏都是蒸发和冷凝两个单元操作构成,但并非“酒甑在古代又叫天锅”,因为酒甑和天锅本就是不同的物件,共同构成蒸馏设备。蒸馏过程中,酒甑提供酒醅容纳的场所,虽然其高度仅1米左右,但不要小看它的作用。水蒸气从酒醅底部进入,利用组分挥发性不同,借助一层层酒醅形成的特殊填料塔结构,让加热的固态酒醅生成的蒸汽中的挥发组分得到浓缩,从而让酒精浓度逐步提升,并携带多种白酒香味成分,因此酒甑功不可没。
现代蒸馏设备示意图(来自网络)
经过浓缩了的蒸汽,必须冷却才能成为原酒,天锅就出场了。天锅起源于辽金时期,主要作用是盛冷水凝酒(锅内盛水,锅底是冷却面)。上世纪40年代全国仍普遍使用天锅来冷凝,但由于单甑产量、冷却功率、冷源合理利用的限制,60年代初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白酒生产企业一般都使用独立的冷凝器,冷凝效率更高,更节约能源和水资源,但原理与天锅一样,利用热交换,让酒蒸汽冷凝,再利用导酒管将新酿得的60度以上的原酒引入接酒容器。
罪三:谁说固态法酿酒粮食必须整颗圆满无缺
图3
文中对固态法的定义完全就是想当然,对于这些已经有定论的可以查一下国家标准再写吧。依据GB/T 15109-2008《白酒工业术语》,固态法白酒指以粮食为原料,采用固态(或半固态)糖化、发酵、蒸馏,经陈酿、勾兑而成,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具有本品固有风格特征的白酒。这种传统的白酒酿造方式下,酿酒微生物在基本没有游离水的固态酒醅基质上的发酵,固态的酒醅基质中气、液、固三相并存,即多孔性的固态酒醅基质中含有水和水不溶性物质。
对于酿酒原料,一般都会进行粉碎,让淀粉颗粒能够更充分地暴露出来,便于蒸煮糊化,从而为后续的糖化及发酵提供条件。当然,粉碎粒度也是有要求的,并且要随着季节而略有变化。因此,固态法并不是说“粮食是固体的,而且酿酒的粮食都要整颗圆满无缺”。
罪四:曲药和粮食怎么就成为了区分白酒优劣的标准?
图4
图5
图6
中国白酒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粮谷的极致转化,是天人共酿的能够温暖人类灵魂的热饮,其精华是纯粮固态酿造,离不开“酒之肉”的粮和“酒之骨”的曲药。不同的粮谷带来不同的口感香气,正如“高粱香、玉米甜、大米净、小麦躁、糯米绵”的经验总结;不同种类的曲药影响白酒的风格,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各具特色。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白酒并无优劣之别,只有风格各异。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