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距离2017年还有不到28天时间,从今日开始,微酒将逐渐推出2016年年度排行榜系列,欢迎您和我们一起通过排行榜,回顾即将离去的2016。
谣言,一般而言,传播力最强,今日我们就从2016年酒业朋友圈的10大谣言开始我们的排行榜之旅吧。
小米进军白酒业
时间:8月11日
事件:新浪微博里出现一张名为“小米”的小瓶装酒。“嗅觉”极为敏锐的媒体人纷纷奔走相告:雷军要进军白酒业了。网友们纷纷激动的表示:“年轻人的第一瓶白酒”终于要来了。该谣言也引得业内人士纷纷出谋划策,认为该款酒具有海量、单品、微利的特点。
真相:不过,大家的一番好意,小米方面并未领情。下午时分其官方微博立刻澄清:小米并无推出白酒的计划。这是招待小米朋友们的内部定制酒,恰好媒体朋友参加完友商发布会后到小米这边来看看,朋友相聚必须拿出好酒,所以科技媒体们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
自此,各位卖酒人可以放宽心了,小米现在主营的核心业务还是手机、电视和路由器这三大类。雷军还腾不出手来和大家争抢白酒市场。
酒精勾兑酒喝了要死人
时间:长期
事件:这个谣言是一直以来都在传的重大谣言。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假酒上任甚至致死案件。有谣言将其原因归结于使用酒精酒所致。
真相:该谣言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了解,白酒中液态及固液酿造中,所用的酒精为食用酒精。对于长期卖酒的人来说,都非常清楚,出现事故的现象除了饮用者各人身体状况外,应该与其食用的是不法分子所采用的工业酒精所致。
2013年11月28日,国家食药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规范白酒标签,使用食用酒精勾调的白酒(即液态法白酒),其配料表必须标注食用酒精、水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不得标注原料为高粱、小麦等;以固态法白酒(不低于30%)、食用酒精等勾调而成的白酒(即固液法白酒),其配料表必须标注使用的液态法白酒或食用酒精等内容,不能仅标注为高粱、小麦等。
而从目前酒业执行情况来看,明确标签标识,严禁打擦边球的问题已经获得了极大好转。消费者闻“食用酒精”、“勾兑”色变的现象正在改变中。
断片酒一杯失身
时间:8月左右
事件:今年夏季时节,业内盛传一款来自美国的酒精饮料Four Loko,中文名四洛克,外表看起来有点像罐装果汁。该产品之所以火爆,源于据说“喝几口就失忆”,更有甚者称之为“失身酒”。
真相:中国酒业协会为此发布消费警示,认为“断片酒”具体成分存疑,消费者应理性购买。
中国酒业公开表示,通过现有的中文标签和有限的英文标识,可以看到此款产品含有12%-14%的酒精,以及麦芽饮料、香精香料、色素、糖浆、柠檬酸等成分,但是和英文标识并不对应。
据了解,四洛克酒的名称源于其四种成分,分别为酒精、咖啡因、牛磺酸和瓜拉那提取物。“因其可导致不安全成瘾 ,据称已将咖啡因、牛磺酸和瓜拉那提取物从配方成分中去除,但非正规渠道而来的四洛克酒是否含有上述成分,有待证实。”
同时,中国酒协指出,四洛克酒英文标示为啤酒,但从工艺上看应属于配制酒,其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无需发酵、无需蒸馏,使用食用酒精、食品添加剂、纯净水等进行配制即可。“产品无明显风味特征,而是以强烈的香精香料味以掩盖酒精的刺激味。”
另外,有“好事”的媒体购买了该产品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并未断片或失身。当然,或许该记者酒量较好。
茅台收购AC米兰
时间:6月5日
事件:继苏宁入主国际米兰之后,《米兰新闻网》爆出新闻,说有中国财团要收购传统足球强势俱乐部AC米兰。据称,中国财团由7至8家企业组成,核心企业是茅台集团,此外还包括阿里巴巴、恒大、百度、华夏幸福和万达等,每家企业大约10%左右的股份。
真相:该消息爆出后第二天,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正式辟谣称从未想过收购AC米兰。“我们根本没想过。”“并无此时,茅台没有参与上述所谓的收购财团”同时,袁仁国进一步表示:茅台专注于酒业主业的战略并未发生变化。
哎,看来树大招风啊,不过,也显示出了中国白酒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强大,有好事总会被惦记着。
茅台集团技开、保健酒等公司或剥离白酒业务
时间:2月23日
事件:一则关于“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公司、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保健酒公司等多家子公司或将剥离白酒业务”的新闻被传得沸沸扬扬。
真相:2月25日,茅台官网对此事件也发出了公函说明:中国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授权任何媒体发出关于《茅台动“真刀”集团只保留茅台股份公司和习酒公司涉及白酒业务》的报道。随后,相关公司负责人纷纷发言,表示,全部退出白酒业务,不实!
该事件能够在行业内引发巨大反响,源于在2015年12月底举行的茅台全国经销商大会上,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曾表示,2016年做好优化产品结构的加减乘除法。“减法”就是压缩市场上的滞销品种,整合同一价格带的产品,消除内部竞争。而从目前市场情况看来,茅台在今年“减法”力度在加强。
国产葡萄酒没好酒
时间:长期
事件:随着进口葡萄酒大量进入中国,包括酒商在内的不少中国人对国产葡萄酒产生了偏见,觉得国内酿造不出顶级的葡萄酒,很多都是“三精一水”的假酒。
真相:最懂中国消费者心理的国产葡萄酒品质在进口葡萄酒的重压之下,已经节节攀升,不少品牌低调的开始在国际上获得大奖以及国际著名品酒师的认可。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