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击穿人性后对社会的深刻洞察,还是通过创作者张扬个性给世人留下的唯美瞬间?很多人写作偏向于反映社会问题,有时甚至为了博得关注刻意将作品“深刻化”;还有些作者一味地专注自身的感受,将自己与社会割裂开来、追求所谓的“个性”。在作家梁鸿看来,这两种观念都是有失偏颇的,她认为:“好的作品是通向各个方向的,没有题材的优劣高低之分,最重要的是关注内心最深远的东西、保持生活对你的撞击。”
这是梁鸿的一家之言?还是她作为一名作家切身的创作体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梁鸿近日做客由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思想派强IP《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讲述她在多年创作之路上的取舍之道。
多年以来,梁鸿坚信创作来源于生活实感,坚持“靠直觉写作”,父亲的去世激发了她一直以来对乡土文学的研究愿望,正如她的作品《梁光正的光》就是以其父亲为原型创作的。她对自己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她坚持农民形象是“去符号化”的,把农民“还原为人”,让笔下人物的一切行为都是值得人去思考的、有价值的。依循本心和直觉,不计较得失收获,这是梁鸿创作之路上的舍得之道。
(责任编辑:admin)